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新華社三天三次警示樓市:加杠桿只會導致虛火上升

2016年07月21日 11:51:10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鬱瓊源)最近一個時期,“地王”頻出、房價普漲,然而,看似紅火的樓市景象並不能掩蓋庫存壓力猶大的現實,“去庫存”仍是樓市面臨的嚴峻挑戰,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

  在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的作用下,樓市去庫存初見成效。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6月末,商品房待售面積比3月末減少了2100萬平方米;住宅待售面積相比去年年末減少1650萬平方米。

  但是,仔細分析樓市現狀,這些數據並不能讓人輕鬆。在市場分化加劇的背景下,部分二線城市和三四線城市的庫存總量仍在高位。市場機構調查顯示,瀋陽和大連等城市雖然消化週期均有回落,仍高達19.5個月和22.6個月。對於城市吸附力不足、人口凈流出的三四線城市而言,去庫存壓力依然很大。

  從結構來看,相對於住宅市場,商業地産存量過大、空置率高、租金低,成為“難啃的骨頭”。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截至6月末,全國商業營業用房待售面積高達15263萬平方米,同比激增23%。以紅火的一線樓市上海為例,來自中國指數研究院的調查顯示,商業營業用房與寫字樓可售面積總量逾1950萬平方米,而商品住宅可售面積僅947萬平方米。

  化解樓市庫存,無論國家層面還是地方政府,都在積極出招,這更需要有系統思維,科學規劃,細化政策。比如,讓新市民不再為購房猶疑,基本公共服務的全覆蓋就需要“加速跑”,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化解商業地産存量,地方政府應合理把控土地供應節奏,不能一邊庫存高企,一邊大量批地。部分省市明確提出“商改住”政策,那麼一旦改變土地用途,土地出讓金的補繳標準是什麼,是按照起拍價還是參考周圍其他地塊的價格等,都需要政策進一步細化。

  值得警惕的是,去庫存應通過“人”的城鎮化,而非加杠桿。事實證明,加杠桿只會導致樓市“虛火”上升,放大樓市“虹吸效應”,資金過度向一二線城市集中,既使熱點城市房價高位跳漲,也增加了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難度。

  樓市去庫存不可能一蹴而就,其背後暴露出房地産市場諸多積重難返的問題,但迎難而上是唯一的選擇。特別是在中國經濟新舊動力轉換的關鍵階段,打贏去庫存這場持久戰,推動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讓房地産業成為宏觀經濟的“穩定器”,意義重大。

[責任編輯:張曉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