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長江陷“化工鎖江”困局 石化走廊暗藏災難性污染隱患

2016年06月30日 08:2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石化走廊”暗藏災難性污染隱患

  化工産業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運輸成本、取水、環境承載力等方面的原因,我國化工企業多采取沿江、臨海佈局模式。久而久之,化工産業在長江流域星羅棋佈,密集區還在不斷向上游、支流拓展。

  在重慶三峽庫區,化工為第一大産業,長壽、涪陵和萬州等3個區正在分別打造國家級天然氣化工基地、全國最大的化肥生産基地和西部基本化工原料及化工建材基地。四川瀘州等地也在大力發展天然氣化工業,並在長江邊建成了瀘天化、川天化和北方化工等3個化工園區,川渝沿江地區形成連片“化工帶”。

  貴州省正在長江支流烏江流域新建三大磷化工企業,達産後每年將累計産生約860萬噸磷石膏。

  環保專家認為,若不全面實施對磷石膏的綜合利用和標準渣場建設,環境污染將可能是災難性的。

  此外,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中部省份,也興建或承接了大量沿海轉移而來的化工企業。

  湖北某縣前些年在臨港地區新建了一個工業園區,引來的多是在宜昌、岳陽等地待不下去的小化工。

  江蘇省環保部門一位幹部介紹,太湖藍藻危機後,太湖流域先後關閉4400多家化工企業,這些企業一部分轉移到了蘇北,還有部分被安徽的縣市奉為“座上客”。“污染源跑到我們上游去了,影響反而更大。”

  目前,長江上游宜昌、長壽、萬州、涪陵等化工園區相繼建成,加之長江中下游南京、儀徵、安慶、九江、武漢、岳陽等地是我國傳統石化産業聚集區,長江成了“石化走廊”。

  密布江濱的化工排污口,猶如伸進長江肌體的一顆顆“生態炸彈”,威脅著沿江地區生産生活用水安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