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大陸  >   社會

長江陷“化工鎖江”困局 石化走廊暗藏災難性污染隱患

2016年06月30日 08:26:00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編者按:長江被稱作中國生物多樣性基因庫,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撐。年初,中央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對長江經濟帶的全域發展進行了重新謀劃,將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置於壓倒性的戰略地位。記者近期走訪長江流域近10個省市發現,在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的同時,各地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一些生態指標出現了歷史性的拐點。

  然而,長江生態安全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幹流近岸水域和部分支流污染嚴重,上游水土流失問題突出,中下游濕地湖泊生態功能加速退化,湖泊水庫普遍富營養化,生物多樣性下降明顯,長三角海水倒灌愈演愈烈……同時,重重環境風險隱患也直接威脅經濟增長和人居安全,進而影響長江經濟帶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上述種種生態問題的原因是複雜的,其中工農業生産排污、水電站無序規劃開發、居民生活垃圾處理不當等現狀尤為值得深思。作為事關我國改革發展全局綠色新引擎的著力點,如何加強長江流域綜合治理,更有效地實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已成為擺在長江經濟帶面前的一道關鍵性課題。

  40多萬家化工企業,化工産量約佔全國的46%,幹線港口危險化學品年吞吐量超過2億噸……記者近期跨多省市調研發現,長江兩岸重化工企業星羅棋佈、化工園區煙囪林立、化工“三廢”偷排問題突出、化工溯江而上“梯度轉移”趨勢明顯。華夏母親河長江,正深陷“化工鎖江”困局,水安全警鐘時時敲響。

  沿江很多幹部和專家學者建議,當前亟待優化沿江化工産業佈局,從嚴準入從嚴治理;建立負面清單,下決心淘汰高污染落後産能;鼓勵産業升級、迴圈低碳發展;建立健全跨區域的協調機制和聯防聯控體系,確保一江清水延綿後世。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