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一個國家貧困縣的蝶變之路

2017年09月19日 14:08:48  來源:《瞭望》新聞週刊
字號:    

  初秋時節,河北臨城縣古魯營西村的種植基地裏,生機盎然,一串串葡萄壓彎了枝條,各類有機蔬菜茁壯整齊。出了種植基地,沿著水泥路就進了村。村裏,所有墻體噴塗為白色,刷著深紅色的墻圍,硬化過的街道乾淨整潔,家家戶戶的屋頂實施了全坡或半坡改造,戶外廁所改造成了戶內沖水式廁所。

  過去,和大多數村莊一樣,這裡沒有發展規劃,道路、飲水、衛生等公共設施建設滯後,空心村現象嚴重。“2013年,我們村被確定為河北省首批10個農村面貌改造提升精品村之一。”站在由曾經的垃圾堆改造而成的街心花園旁,村黨支部書記郝潤身告訴《瞭望》新聞週刊記者,他們抓住了改造村貌的機遇,村民們解放了思想,激發了創業熱情。

  “我可能是縣裏第一個種植巨峰葡萄的人。”葡萄園園主郝增山説,“葡萄畝産年收入1.6萬元,是以前種地收入的10倍。”

  這就是地處太行山東麓的臨城縣220個行政村中,一個普通小村的嬗變。

  臨城縣曾帶著落後貧困的標簽。1994年,臨城縣被確定為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如今,這個縣正在全力脫貧攻堅。

  截至2017年3月底,這個有著21.7萬人的縣,退出貧困人口5.97萬人,退出貧困村共43個,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6541戶12700人,貧困發生率6.5%。預計2017年底,臨城縣將摘掉“國家貧困縣”的帽子。

  “在脫貧的道路上,許多貧困群眾實現了從‘要我富’到‘我要富’的轉變。”臨城縣委書記宋向黨説。

  2012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發佈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名單》顯示,目前全國有592個貧困縣。根據中央部署安排,這些貧困縣需要在2020年全部摘帽。

  臨城縣的“摘帽”之路,恰是全國眾多貧困縣脫貧攻堅戰場上的一個縮影。

  産業築基:精準施策帶動貧困戶 

  臨城縣是有名的“核桃之鄉”。1999年,當地幾位郵電局職工響應縣委縣政府“治理四荒,再造一個新臨城”的號召,在狐子溝入股承包了3000多畝荒地。黨員高勝福,成為了創業領頭人。

  18年後,荒山禿嶺變成了核桃綠嶺。人稱“核桃哥”的高勝福與他的河北綠嶺果業有限公司,也成為邢襄大地家喻戶曉的致富“金名片”。

  “起初,我們為怎麼開發亂石崗犯愁。後來,認識了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經過他的反覆勘測,我們種植了薄皮核桃。”高勝福説,如今已故的李保國教授當年帶著他們在荒崗上拓荒、開溝、換土。現代“愚公”們辦起了綠嶺公司。

  核桃的産業鏈長,被當地政府扶持為農業的主導産業。如今,綠嶺公司已成為臨城核桃産業的龍頭企業,擁有全國第一條最完整的核桃産業生産線。

  接受採訪時,宋向黨説:“我們提出‘每人平均一畝核桃園’的脫貧計劃,最普通的核桃畝均年收入也可達5000塊錢,房前屋後種上一畝,基本上可實現脫貧。11年來,縣裏扶持了一批薄皮核桃企業,在核桃産業的帶動下,全縣三分之一貧困戶脫了貧,越種越有信心。”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