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將青春與智慧獻給祖國——記南京大學教授王欣然

2017年08月30日 13:14:05  來源:光明網
字號:    

  近日,第20屆“中國青年五四獎章”評選揭曉,作為全國青年的最高榮譽,共27人獲此殊榮。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王欣然作為江蘇唯一一位入選者躋身其中。

  “中國青年五四獎章獲得者”、全國最年輕的長江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王欣然所獲榮譽不勝枚舉,他坦言:“為祖國做事,我覺得踏實,為母校做事,我感到光榮。”

  學成歸國 毅然決然回母校 

  保送南大,留學斯坦福,歸國回母校,王欣然的經歷,讓人羨慕,更讓人欽佩。

  在斯坦福深造的6年,王欣然不僅收穫了專業知識,也學到了國外先進的科研和管理方法。在大洋彼岸,看著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和科研人才的緊缺,王欣然回國奮鬥的想法也愈發強烈。2011年,已在美國整整7年的王欣然做出了人生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決定:回國!回南大!

  不少人感到詫異,因為在國外,王欣然有著光明的前途。而在王欣然看來,長期在國外,沒有歸屬感,儘管國外的物質生活優越,但作為年輕人不能只看重生活上的安逸。“在祖國,我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祖國需要我,我更需要祖國。”那年,王欣然順利入選中組部的“青年千人計劃”。

  對於選擇回母校工作,在王欣然看來,更是無須什麼理由。“在科研道路上,母校給了我無窮的動力。我的起點在母校,我的落腳點也在母校。”王欣然動情地説道。正是這樣一份愛國情、愛校情,讓王欣然沒有任何猶豫地選擇回到祖國,回到母校。

  上下求索 致力原創性研究 

  石墨烯是一種理想的電子材料,具有極高的資訊處理速度和優越的機械、化學性能,應用前景廣泛。但它不是半導體,不具備邏輯運算功能,無法製成晶片。這在當時是一個國際難題。

  在美國斯坦福讀博時,王欣然經過反覆的探索和實驗,大膽提出用化學方法合成10奈米以下的石墨烯奈米帶半導體,並在國際上首次製造出互補型、高開關比石墨烯奈米帶場效應電晶體,首次證明了石墨烯可以製成半導體並應用於下一代整合電路。這一系列研究成果在國際上掀起了石墨烯奈米帶研究的熱潮。

  回到母校後,王欣然帶領研究組圍繞電子科學的國際前沿領域“二維材料的資訊器件”展開了研究。

  “當時國外的學者基本是從無機材料著手進行研究,我想能不能另辟蹊徑,從有機材料方向去構築二維材料資訊器件。”然而實驗無數次的失敗,學生們都泄了氣,“越是原創性的實驗失敗的概率就越大”,王欣然鼓勵著學生們。終於,一位學生在實驗中意外地發現有機材料居然長出了高品質的薄膜,這讓團隊的幹勁越來越大。

  此後,王欣然帶領團隊在新開闢的方向上著力攻關,最終研製出高品質、層數可控的1-3層並五苯外延薄膜,用這種薄膜製備的場效應電晶體性能可與有機單晶場效應電晶體相媲美。在實驗過程中,團隊還開發出范德華外延技術,有望應用於更為複雜的有機半導體結構和器件,進一步推動有機電子學的發展。

  桃李芬芳 教書育人勤耕耘 

  在學生們的眼中,亦師亦友是對王欣然最好的詮釋。

  “王老師在科研上對學生的要求可以説近乎‘苛刻’。”博士後劉小龍苦笑道。一次組會上,劉小龍在實驗報告上標錯了一個坐標,王欣然當即拉下臉來,當著眾多同學的面,嚴厲地批評了他。王欣然説在組會報告中出現問題還有彌補的可能,但是在實驗中犯錯是不可挽救的。“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時間內取得如此大的成績,關鍵是王老師嚴謹的治學態度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大家。”劉小龍言辭中帶著感激。

  但生活中的王欣然在學生眼中卻像朋友般親密。“王老師喜歡打羽毛球,一有場地,就會通知我們打球,跟他相處,特別輕鬆。”二年級博士生於志浩説道。

  為本科生和研究生講授課程;指導學生在頂尖學術期刊上發表研究論文;受聘為“南京大學—金陵中學準博士培養站”導師,對中學生進行科普教育和科研訓練……王欣然在專注科研的同時,還傾力於基礎教學的第一線。

  王欣然説,自己也有一個“中國夢”,他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走在國際最前沿,為中國下一代資訊技術作出貢獻,併為國家培養出更多的創新人才。(光明日報記者 鄭晉鳴 光明日報通訊員 張莉麗)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