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紮根故土是歸宿——記中國科學院院士譚鐵牛的歸國創業路

2017年08月30日 11:18:51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2016年5月14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譚鐵牛院士在位於中科院自動化所的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接受採訪時説:“就在這裡,我們開展了虹膜識別的研究,突破了國外對虹膜識別技術和産品的封鎖,做出了擁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設備。”

  1997年7月1日,33歲的譚鐵牛放棄英國雷丁大學終身教職回國。他説:“是黨和國家培養了我,我的根在中國,我的事業同樣在中國。”

  用譚鐵牛的話説,他的工作就是“讓電腦識別大千世界,包括看得見的形狀和看不見的情緒、心理活動”。簡單地説,他的科研主要集中在3個方向:生物特徵識別、圖像視頻理解和資訊內容安全。

  譚鐵牛是國際上最早進行虹膜識別研究的人之一,他們建立的虹膜圖像數據庫已成為國際上最大規模的共用虹膜圖像庫,遍佈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00多個研究團隊申請共用使用。

  面向安全監控的圖像視頻理解是譚鐵牛的另一重點研究方向。譚鐵牛説:“簡單地講,我們就是要‘教’會電腦通過人的行為姿態等,從視頻圖像中識別出危險因素,向管理者提出預警。”這套系統在地鐵沿線、北京奧運會等重大工程和活動中都有應用,成為保障公共安全的利器。

  譚鐵牛總是強調:“創新是科研的生命。”除了虹膜識別和智慧視頻監控,他的課題組還開展了網際網路資訊隱藏的分析。譚鐵牛説:“有些敏感資訊就是隱藏在字面或不起眼的照片之下的。我們希望能夠研發出一種演算法,能夠快速、精確地分辨出哪些資訊可能含有隱藏含義。”譚鐵牛説,這不僅僅是國際學術界關注的一個研究熱點,更關係著國家安全和公共安全,“很難,但總要有人做”。

   基礎研究成果孵化成高技術産業 

  今年1月中國第一款量産的虹膜識別手機問世,這讓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再次成為媒體和公眾關注的焦點。中科虹霸就是譚鐵牛課題組技術轉移成立的高科技公司,已經開發出虹膜識別技術系列産品,被用於終端解鎖、資訊和文件加密、政務系統登錄等多個環節。

  轉化的道路並非一路暢通。説不清譚鐵牛和他的團隊熬過了多少個日夜,如今,他帶領團隊不僅實現了自主智慧財産權産品的從無到有,還實現了從技術輸入到技術出口的轉變,使我國在這一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了主動權。

  除了中科虹霸,譚鐵牛團隊還通過技術轉讓的方式成立了中科唯實科技有限公司,主打智慧視頻分析系列産品。“去年,我們還在天津濱海新區建立了天津中科智慧識別産業技術研究院。這是一個高技術孵化中心,填補了從實驗室到産業的空白,將基礎研究與現實生産力無縫連接起來。”

   “只有在祖國,我才能得到歸屬感” 

  一轉眼,譚鐵牛回國近20年了。回憶往事,他始終無法忘記1985年夏天剛到英國走出倫敦希斯羅機場時感受到的衝擊:“那時候北京的馬路上也沒多少小汽車,可在倫敦,馬路上都是小汽車。那一瞬間的感受,我畢生難忘。”那一刻,譚鐵牛更深刻地理解了國家送他們出國學習的深意:“國家公派我們出國學習,就是希望我們能用所學建設國家,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我從來沒想過要留在英國,我心裏始終覺得欠了國家一份‘債’,唯將所學盡報國家,才能以償萬一。”

  回國近20年,他看著北京四環路建成通車,看著自動化所由連門都找不到的紅磚樓變成在國際上有影響力的現代化研究所,看著中關村由城鄉接合部變成活力四射的創新要素聚集地……“我為自己能參與到這樣偉大的進程中感到慶倖和無比欣慰。”譚鐵牛説,“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我才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歸屬感;只有在自己的祖國,把自己的科研興趣與國家需要結合在一起,我覺得自己的科研工作才最有價值!”

   (光明日報記者 齊芳)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