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壯美草原盡歡歌——黨中央關懷內蒙古發展紀實

2017年08月04日 08:11:11  來源:人民網
字號:    

  

  有一種幸福,叫黨的關懷;有一種溫暖,叫祖國大家庭的懷抱;有一種深情,叫草原兒女心向黨。

  70年來,黨的民族政策照耀著內蒙古這片英雄輩出、充滿傳奇的土地,118萬平方公里土地上煥發出勃勃生機,

  2500多萬各族兒女續寫出新的傳奇。

  今天,內蒙古經濟發展、民族團結、文化繁榮、邊疆安寧、生態文明,各族人民生活幸福的北疆“中國夢”正在變為現實。

  70年來,作為中國共産黨領導下成立的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

  內蒙古自治區的發展始終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深切關懷,凝結著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的殷殷期待。

  2017年3月5日,初春的北京暖意激蕩。

  “組織好內蒙古自治區成立70週年慶祝活動”,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句話,再次把黨中央的親切關懷灑入內蒙古2500萬草原兒女的心田。

  回望70年,黨中央、國務院的目光從來不曾離開過內蒙古這片土地,自治區每一步前行無不牽動著北京,牽動著國家幾代領導人的心。

  1947年,我國第一個省級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在解放戰爭的隆隆炮火聲中誕生。

  “曾經飽受困難的內蒙古同胞在你們領導之下,正在開始創造自由光明的新歷史。我們相信,蒙古民族將與漢族和國內其他民族緊密團結,為著掃除封建壓迫與民族壓迫,建設新蒙古與新中國而奮鬥。慶祝你們的勝利!”1947年5月19日,毛澤東主席、朱德總司令發來的賀電讓草原兒女心潮澎湃。

  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內蒙古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如火如荼。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內蒙古和全國各地一起步入發展新時代。

  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中央領導集體,殷切希望內蒙古堅持改革、開放、搞活的總方針總政策,發展起來走進全國前列。

  在黨中央的關心和重視下,內蒙古自治區順利實現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轉變。在農區較早地推行“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牧區在全國率先推行“草場公有、承包經營、牲畜作價、戶有戶養”的“草畜雙承包”生産責任制,工業上貫徹“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使全區國民經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

  時光流逝,深情如一。

  經過改革開放洗禮的內蒙古大地,到處洋溢著蓬勃的發展活力。

  1999年1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來到內蒙古,走進工廠、學校和牧民的氈包。江澤民指出,內蒙古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要注意發揮資源優勢,提高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水準,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力爭使內蒙古成為我國下一個世紀經濟增長的重要支點。

  肩負著新的歷史任務,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邁入了新的世紀,迎來了新的歷史機遇,不僅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二步的各項任務目標,而且為新世紀又好又快發展奠定了雄厚紮實的基礎。

  話語鑿鑿,情真意切。

  2003年1月,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遭受特大雪災。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頂風冒雪來到阿巴嘎旗巴彥烏拉嘎查牧民那木吉拉齊仁的家裏。他囑咐説:“你們要堅定信心,搞好生産。黨和政府一定盡力幫助你們。只要大家共同努力,生活一定會好起來的。”

  胡錦濤對自治區的領導幹部説:“做好內蒙古的各項工作,不僅關係到內蒙古2300多萬群眾的福祉,而且對黨和國家工作的全局具有重要意義。”內蒙古要“因應新形勢,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繼續推向前進。”

  歲月交替,情義更濃。

  隆冬時節,內蒙古大草原,千里冰封雪皚,一片銀裝素裹。2014年1月26日至28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我區考察指導工作,慰問各族幹部群眾和戍邊官兵。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發表重要講話,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深刻闡述了事關內蒙古改革發展穩定的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明確提出“守望相助”、“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的時代要求。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關懷下,自治區黨委、政府提出一系列符合發展實際的戰略思路,引領內蒙古發展走進了全面轉型升級的新時期。

  “這是共同團結奮鬥的70年。”每每談及黨中央無微不至的關懷,自治區政協副主席鄭福田總是心緒難平:“70年來,各族幹部群眾在這裡和諧相處,共謀發展。一個繁榮、進步、民主的內蒙古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走向未來。”

  70年來,一個個戰略政策支援,一項項“真金白銀”投入,沐浴著黨中央的深情關懷,一個開放、包容、自信、活力的內蒙古引人矚目。

  2014年1月26日至28日,是讓內蒙古各族幹部群眾感到格外溫暖、難以忘懷的日子。

  習近平總書記帶著對各族草原兒女的深情牽掛踏上了內蒙古大地。

  在伊爾施鎮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家中,察地窖,摸火墻,看年貨,坐炕頭,習近平總書記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快過春節了,知道你們有困難,特地來看望你們。”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他叮囑當地幹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

  總書記的殷切關懷和熱情話語,如陣陣暖流涌進在場每個人心裏。

  70年來,內蒙古的民生冷暖,黨中央時時記挂於心。

  歷史不會忘記——自治區成立、全國解放後,黨派了大批醫療隊深入蒙古包,為缺醫少藥的農牧民治病。有牧民給剛出生的孩子取名“納敏夫”(意為黨的兒子)。

  歷史不會忘記——2004年3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錦濤得知生活在河套地區的幾十萬群眾常年飲用砷、氟超標的地下水,出現多種病症消息後,立刻作出批示,要求一定要解決好群眾的飲水問題。幾年間,國家投入上億元在河套地區實施改水工程,純凈的飲用水流進了河套人的家園。

  “每當內蒙古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黨中央總是及時為我們破解難題,指明方向。”內蒙古師範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齊義軍説。

  歷史不會忘記——新中國成立後,內蒙古這片沃土就成了新中國發展戰略佈局的重點之一。僅“一五”時期,國家在內蒙古投資建設工廠、修建鐵路的基建資金就達11.39億元。

  歷史不會忘記——1981年,中央書記處專門召開會議,討論內蒙古自治區的工作,對內蒙古的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目標和要求。

  歷史不會忘記——1996年10月23日,黨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儘快解決農村貧困人口溫飽問題的決定》,確定沿海發達省市對口幫扶西部貧困省區的具體安排,其中北京對口幫扶內蒙古。此後,北京與內蒙古之間進一步加強了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橫向聯繫,北京市從人力、財力、物力和智力等各方面給予內蒙古幫助和支援,全區各族人民合力攻堅,扶貧開發取得明顯成效。

  歷史不會忘記——1999年9月,黨中央、國務院繼1992年之後,再次召開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民族工作跨世紀發展作了部署。國家對內蒙古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等建設支援力度加大,推動內蒙古經濟社會各項事業進一步加快發展。

  歷史不會忘記——2000年,黨中央、國務院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橫跨“三北”的內蒙古被列入“西部”行列。緊接著,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內蒙古東部也進入戰略實施區域。我區緊抓機遇,2002—2009年,全區生産總值增速連續8年居於全國第一位。

  歷史不會忘記——在內蒙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富民強區進程的關鍵時期,2011年的6月,《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內蒙古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下發,為內蒙古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為更長遠的可持續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內蒙古走進前列的夢想一步步變成現實。

  歷史不會忘記——2014年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內蒙古要積極探索建立可持續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完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利益聯結機制;創新同俄蒙合作機制。內蒙古以三項改革的一馬當先引領全區各項改革的萬馬奔騰,讓改革成為加快發展的內在推動力。

  得益於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援,內蒙古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鐵路運營總里程已增加到1.37萬公里,居全國首位;錫盟至山東等4條特高壓外送電通道開工建設;民航機場增加到24個,位居全國前列……為提高經濟發展水準提供了“生命線”和“加油站”。

  乘著扶持政策的“東風”,衛生事業發展成就矚目,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已升至75.8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形成了覆蓋城鄉、層次齊全的現代化辦學體系;經濟規模實現了“蝶變新生”,生産總值由自治區成立之初1947年的5.37億元增加到2016年的18633億元,增長了642倍。

  在黨中央的關懷下,一項項民生措施為內蒙古奏響富民強音:去年,內蒙古城鎮常住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2975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11609元。通過實施精準扶貧,2020年現行標準下貧困人口將全部脫貧,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

  70年,內蒙古經濟社會發展成就輝煌,難以勝數。“這些成就都是在黨領導下取得的,是黨的的民族政策在內蒙古的成功實踐,詮釋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和旺盛生命力。”94歲的退休幹部李晉藩老人深情讚嘆道。

  不負囑託,砥礪前行。全區上下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守望相助、團結奮鬥、一往無前,努力把祖國北部邊疆這道風景線打造得更加亮麗。

  晨曦微露,興安盟扎賚特旗金山嘎查的農牧民早早地開始了一天的勞作。昔日農業基礎設施滯後、農牧民生活窘困的金山嘎查,近幾年在政府和幫扶單位的扶持下,因地制宜地搞起了活水養魚、柞樹養蠶、農家樂等特色産業,日子越過越紅火。

  金山嘎查的幸福轉身,是全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重要講話精神的生動注腳。

  “著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抓好農牧業和牧區工作”“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著力搞好教育實踐活動” ……

  囑託,聲聲入耳;要求,力量千鈞。前行之路豁然開朗。

  牢牢守住發展、生態、民生三條底線,綜合經濟實力實現新跨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新轉變,生態環境品質實現新改善……去年11月召開的內蒙古自治區第十次黨代會,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的重要講話精神為根本遵循,號召全區上下,奮力開創內蒙古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越是夢想飛揚,越要擼起袖子加油幹。

  全區2016年秋季重大項目集中開工建設動員大會當天,集中開工的重大項目投資超過7300億元;在北京舉辦的全區大數據産業推介大會,簽署800多億元項目協議;今年2月召開的全區旅遊發展大會,“旅遊+”上升為加快全區轉型升級的大戰略;今年在北京舉辦的內蒙古自治區與中央企業合作懇談會,累計簽約383個重大項目……我區一系列穩定經濟增長的“大動作”,讓區內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看到了內蒙古又好又快發展的風向標。

  集中推進“七網”同建、“七業”同興,促進呼包鄂協同發展、東部盟市跨越發展,啟動和林格爾新區建設……內蒙古産業結構戰略性調整落子如飛。

  生態文明制度改革逐項落地,81%的龍頭企業與農牧民建立了利益聯結機制,與俄蒙通關便利化等合作機制不斷完善……以三項改革為引領,我區全面深化改革漸次開花、梯次推進。

  主動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積極推進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加強同中亞、西亞和歐洲的經貿往來……自治區確定的“北上南下、東進西出、內外聯動、八面來風”對外開放新格局,展現出海納百川的氣勢和胸襟,內陸開放的內蒙古樣本呼之欲出。

  全力推進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2014年以來,我區累計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70.4萬套、農村牧區危房改造71.3萬戶,養老、低保、醫保等多項社保標準年均提高10%以上,主要社保標準均達到或超過全國平均水準……一個個看得見、摸得著的“民生紅包”,讓內蒙古各族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增強。

  精心組織實施各類重大生態修復工程,認真落實新一輪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積極解決群眾反應強烈的突出環境問題……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21%,草原植被蓋度達到44%,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積繼續“雙減少”。在追逐綠色的征程上,內蒙古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在祖國北疆構築起了一道生態安全屏障。

  “真管真嚴、敢管敢嚴、長管長嚴”,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的行動中,自治區黨委帶領全區156.4萬名共産黨員,以更大的決心、更高的標準、更嚴的要求,把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引向深入。

  登高望遠,謀求發展。

  一個個生動的實踐在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實幹中激情呈現……

  70載春華秋實,述説著草原與祖國命運相連、夢想與共的血脈深情。放眼草原大地,民族團結之花處處綻放;傾聽座座氈房,幸福進步之歌格外嘹亮。踏上新征程,草原人民將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奮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專家點評】 

  一路陽光砥礪奮進 

  于光軍

  內蒙古70的滄桑巨變,是我國民族政策的偉大實踐。自治區成立70年來經濟社會各領域的發展,概括起來有三個重要的支撐力量。

  首先是在1947年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産黨就給予了內蒙古自治政府高度肯定,並將這一民族區域自治政策作為了新中國的重要政治制度。黨的民族政策為內蒙古發展構建了優良的發展環境。其二是國家、全國兄弟省區市的大力支援。在上個世紀50年代至本世紀初,中央將我國工業建設重點項目的一部分放在內蒙古,並配套建設了整體工業體系,開啟了內蒙古現代工業體系的建設。國家從國內成建制調集了高等教育和科技人員,支援內蒙古組建大學,完善社會科技體系。本世紀初,國家針對西部地區、民族地區社會文化發展的各項政策,為內蒙古各項事業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也為內蒙古積極參與國家建設、向全國乃至全世界宣傳推介內蒙古開通了渠道。第三是70年來內蒙古人民為建設美好家園艱苦卓絕的奮鬥。70年來,我區各族人民克服經濟社會發展基礎薄弱、地處偏遠、自然條件惡劣等一系列客觀因素制約,從內蒙古實際出發,抓住了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建設、改革開放、西部大開發等一系列發展機遇,以優惠的政策吸引全國乃至國際的先進生産要素,以開放的胸懷,和諧、友好、奉獻的社會,構建開放的發展平臺,經過社會各界不斷紮實推進,取得了內蒙古作為國家重要産業基地的發展成就。

  近幾年來,內蒙古遇到了經濟轉型的巨大壓力,在內蒙古各族人民不懈努力的同時,中央繼續予以高度重視,給予改革創新先行先試、重大項目優先安排等重大支援。內蒙古傳統優勢産業穩住發展態勢,新經濟快速發展現出端倪,百姓生活品質提升支撐鞏固。

  一路陽光,砥礪奮進。國家扶持、兄弟省區市支援、人民努力,將轉化為巨大的發展能量,推動內蒙古不斷前行。(作者係內蒙古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責任編輯:葛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