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聲智庫助力西安建設“一帶一路”核心區

2017年08月04日 07:03:12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兩千多年前的長安,是東西方文明交匯的中心;兩千多年後,“一帶一路”倡議將再次讓陜西在世界發展藍圖上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到《陜西省“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行動計劃》的發佈,陜西主動融入“一帶一路”大格局,在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往來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先行先試、重點突破,古絲路的起點正加速邁向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西安作為陜西省省會,大關中、大西北的中心城市,在“一帶一路”建設中發揮著示範樣本的作用。陜西省委常委、西安市委書記王永康指出,要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倡議,把握機遇,拓展空間,凸顯西安向西開放重要地位,形成全方位開放大格局,建設大西安,帶動大關中,引領大西北。

  7月19日,西安市發佈《“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行動計劃》。西安將在深化開放平臺建設、推進自貿區建設、建設絲路文化高地、建設對外交往中心、深化對外經貿合作和深化金融平臺建設等方面同步發力,做實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加快建設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

  深化對外經貿合作

  在深化“一帶一路”經貿合作方面,西安走在前列。西安發展自貿區、建立保稅區、開設首個內陸港,加快建設絲綢之路最大的物流集散地,成功舉辦多屆歐亞經濟論壇、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等重要經貿盛會,並與3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簽署項目合作和戰略協議,各類項目合作意向達70余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在基建、能源、交通、教育、文化和旅遊貿易額增長了100倍。

  借助自貿區建設契機,接軌國際化營商環境,西安深化對外經貿合作,加快國際合作産業園建設。西安市商務局、市貿促會、市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引導推動設立西安市“一帶一路”經濟聯盟;圍繞搭建絲綢之路經貿合作橋梁,西安市商務局制定了《關於貫徹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擴大經濟合作的實施方案》,設立“陜西‘一帶一路’跨境産業並購基金”,支援企業走出去;國際港務區在德國法蘭克福、帕西姆等國際機場設立了海外倉;在哈薩克設立“中哈愛菊農産品加工園區”;舉辦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西安)投資貿易項目發佈對接會,吸引俄羅斯、哈薩克、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喬治亞等國家客商發佈120個投資項目。

  目前,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經貿合作的多個主要平臺均落戶西安,如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歐亞經濟論壇、歐亞經濟綜合園區、絲綢之路經濟帶能源金融貿易區等。其中,參與歐亞經濟論壇的國家、地區和國際組織從首屆的13個增加到53個;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是國家批准的唯一以“絲綢之路”命名的國際博覽會,近年來規模不斷擴大,規格不斷提升,已成為“一帶一路”最重要的經貿盛會之一。在今年的絲博會上,西安利用外資合同額達39.48億美元,同比增長71.3%,佔全省利用外資總投資額的69.0%,佔據了領先的城市地位。

  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

  陜西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把創新強省作為推動發展的新戰略,率先建成創新型省份,打造“一帶一路”創新高地。從2015年西安獲批全國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和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到2017年(陜西)自由貿易試驗區在西安揭牌,“三區”疊加賦予西安最大的政策紅利和發展機遇,西安正以創新驅動經濟轉型發展,不斷激發創新創業活力,打造“一帶一路”創新之都。

  “創新西安”不能不提及西安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作為我國自主創新特色鮮明的高新區,西安高新區在發展方向和産業選擇方面有著清晰的定位——傾力發展高端科技新興産業,聚焦半導體、通信、生物醫藥、軟體與資訊服務業四大千億産業集群。區內4萬家在冊企業,已形成規模,産生聚集效應。在2016年科技部發佈的全國高新區綜合排名中,西安高新區位列146個國家高新區第4位,走出了一條內陸高新區依託自主創新實現跨越發展的成功之路。

  作為陜西自貿區核心功能區的所在地,自貿區的掛牌成立為西安高新區建設“一帶一路”創新之都注入了新的動力。按照自貿區總體方案,西安高新區將重點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和高新技術産業,著力發展以金融貿易為核心、以生産性服務業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打造面向全球的高新技術産業基地、人文交流樞紐和金融貿易中心,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製造創新中心和“一帶一路”創新之都,成為世界一流科技園區。

  重塑絲路文化核心區

  文化是西安的核心競爭力。西安歷史悠久,文化積澱厚重,是中華文明最重要、最集中的發源地之一,在中華文明傳承的漫長歷史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作為世界四大古都之一,西安有3100餘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建都史,尤以漢、唐時最為繁盛。當時的長安,各國使節、商團、學者紛至遝來,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國際化大都市。西安見證並推動了古絲綢之路的發展繁榮,成為歐亞大陸多元文化匯聚交融的中心,也因此形成了開放包容的中華文化特質和相容並蓄的大國氣度。

  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西安正在激活其厚重的中國文化遺産和絲路文化遺産,重塑西安作為中華文化和絲路文化核心區的地位。英國學者愛德華?伯曼遊歷中國後認為,陜西厚重的歷史文化才是自己一直尋覓的中華文化之根。他感慨道:“西安是一座特殊的城市,很龐大,城內外的那些建築、帝王陵墓前的雕塑,幾乎宏偉到不可思議,我被這種壯闊所吸引。”

  從秦始皇兵馬俑到明城墻,從大雁塔到碑林,豐富的文化遺産是西安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的先天優勢,也成為其復興絲路文化的重要保障。西安市市長上官吉慶表示:“打造絲路文化高地,充分發掘西安作為千年古都、絲路起點、華夏之源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與利用,講好‘西安故事’”。在過去4年裏,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絲綢之路旅遊博覽會、絲綢之路電影節、“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文化遺産保護交流合作論壇等絲路人文交流活動的成功舉辦,為西安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創造了新平臺,進一步提高了西安作為絲路文化核心區的影響力。

  值得一提的是,西安充分發揮民間機構和民營企業在“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中的創造性,以多種形式傳承弘揚絲路文化、發展特色文化産業、提升沿線人文領域合作水準。例如,大唐西市集團依託隋唐絲綢之路起點豐厚的文化資源,持續釋放大唐西市文化産業的良好發展勢頭和絲綢之路國際總商會的高端平臺效應,以商貿互通帶動人文交流,打造“一帶一路”人文交流樣本工程。

  構建合作開放大平臺

  深化對外交往,構建合作開放大平臺是西安重返世界中心的必由之路。完善國際港務區陸路口岸功能,推動陸港空港聯動發展,加快建設西安咸陽國際門戶樞紐機場,拓展中歐班列“長安號”線路……西安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與絲路沿線各國城市交流聯通、互結友城。

  過去5年,西安新增國際航線37條,成為西北首個72小時過境免簽城市,在西安設立領事館、簽證中心的國家達到20個,國際友好城市增至29個。塞爾維亞克拉古耶瓦茨市、澳大利亞霍巴特市、亞美尼亞久姆裏市等都與西安建立了友好城市關係。

  還有發起成立“絲綢之路博物館友好聯盟”;打造西安通航城市旅遊行銷合作暨“一帶一路”國際航線發展常態化機制;申報在西安國際港務區建立國家級對外文化貿易基地;實施國際化標識改造工程,開設絲路頻道,提升旅遊服務國際化水準;以西安國際音樂節、華夏旅遊綜合體為主要載體,打造“一帶一路”文化聚集地;建立絲綢之路技術轉移基地,推動本地企業融入全球創新鏈……西安依託歷史文化優勢,正以更加自信主動的姿態推動與絲路沿線國家的多層次交流,絲路“朋友圈”不斷發展壯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經濟要參》新媒體運營主管、國聲智庫執行主任徐蘊峰指出,西安融入“一帶一路”建設4年以來取得的豐碩成果,凸顯了西安作為古絲綢之路起點城市特有的機制、平臺和願景優勢以及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的內在動力。西安應充分釋放“一帶一路”及自貿區建設所帶來的新動能,立足區位優勢,整合資源優勢,發揮文化優勢,協同創新發展,落實“一帶一路”核心區建設和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充分發掘西安作為千年古都、絲路起點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深化與絲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文交流,用文化交流和文化産品貿易等方式重塑西安的絲路文化核心區地位,打造絲路文化高地。同時,加快建設具有中華文化特色的國際化大都市,努力把西安打造成為絲綢之路沿線最具發展活力、最具創新能力、最具輻射帶動作用的國家中心城市。

  徐蘊峰表示,國聲智庫是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智庫觀”的新型智庫,是一個開放、共建、共用的智庫平臺,既為公共決策提供思想和行動方案,也為社會各界提供決策諮詢服務。國聲智庫攜手“一帶一路”文化傳播與經濟發展課題組,擁有權威專家資源、“一帶一路”專項重點課題、“一帶一路”動態項目庫、“絲路文庫”專項成果,“絲路會客廳”、“智庫會客廳”和“雲媒中國”新媒體平臺的傳播能力,以及在助推品牌城市發展上積累的成功經驗。隨著“一帶一路”加快進程,未來國聲智庫將為西安打造“一帶一路”核心區和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張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