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王傑:堅守非洲大漠的石油人

2017年05月11日 16:38:07  來源:央視網
字號:    

  他是一位大學教授,卻放棄教職投身於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創業大潮,一幹就是19年;他是中國最大石油公司的一名員工,但他在這家央企的全部時間都凝結在非洲的一個國家——蘇丹。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他揮汗如雨,用堅守見證著藍圖化為現實。

  他就是全國優秀共産黨員、中國石油尼羅河公司副總工程師,兼蘇丹6區聯合作業公司副總經理——王傑。

  從書生到油田前線“指揮官” 

  1998年,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剛滿5年,蘇丹項目啟動3年,海外石油事業亟須既掌握專業知識又能熟練使用外語的人才。當時已是西南石油學院副教授的王傑主動申請參加蘇丹油氣合作項目建設,辭別年近70歲的雙親,離開剛滿6歲的女兒,漂洋過海,來到自然環境惡劣、武裝衝突不斷、社會依託匱乏的非洲。

  蘇丹位於非洲大陸東北、撒哈拉沙漠東端,這裡有豐富的石油,更有無時不在的衝突;這裡有美麗的風光,更有無處不在的風險。高溫、疫病、野獸毒蛇……自然環境的惡劣還在其次,動蕩的政治局勢、頻發的武裝衝突,無不考驗著生活于和平年代的中國石油工人。

  “我是學石油工程的,只有真正參與油田開發,才能將理論和實踐充分結合。”王傑説,“那時的規劃是,到蘇丹工作一兩年後,去國外做訪問學者,然後繼續教書育人。”

  沒想到,這一去就是18年。除了定期休假,王傑的時間全部給了蘇丹。學者夢化作泡影,換來的是親身參與我國在海外兩個千萬噸級大油田的建設運營。為支援他的工作,同為大學教師的妻子辭去工作,專心照顧老人和孩子。

  “不是沒有猶豫掙扎,但作為石油人,油田開發的前線才是真正的戰場。”王傑説,“而既然選擇了這份事業,就必須接受這種生活。”

   戰火中的堅守 

  2011年7月,南北蘇丹分立。2012年1月22日,南蘇丹政府強令兩大千萬噸級油田48小時內全面停産,並派軍隊武裝督押、強制實行。

  不了解油田生産的,以為像抽取地下水一樣,電源一關,就可以停産。事實上,關井是專業性極強的系統作業,特別是37區油田原油具有高黏、高凝油等特點,貿然關井將造成輸油管線全部凝管,這意味著千萬噸級大油田可能報廢,我國石油企業將失去在南蘇丹開展合作的物質基礎。

  千萬噸級油田短時間內平穩停産此前並無先例。面對失去理性的政府軍槍口,為了避免緊急關閉油田和外輸管道造成全線凝結的災難性後果,時任採油廠廠長的王傑堅持科學高效有序停産。在公司管理層與南蘇丹政府反覆溝通的同時,他帶領中外員工歷時15個晝夜,對400多口油井逐口採取防護措施,全面完成千萬噸級油田平穩“停車”,保全了十多億美元的油田資産。在隨後的恢復生産中,又創造了6晝夜成功復産千萬噸級油田的奇跡。

  對於在蘇丹工作的中國石油人,戰火逐漸成為常態。2013年12月15日晚,南蘇丹發生武裝衝突,戰火向油田蔓延。在上級部署下,王傑平穩組織773名中方員工和近2000名當地員工依靠空中通道緊急撤離,確保了員工的生命安全。

  南蘇丹98%的國民收入來源於石油。面對南蘇丹政府保持油田生産的請求,王傑率領22名黨員幹部,留在了油田現場。在密集的槍炮聲中,用堅守維持了主力油田的基本運營,提升了中國石油公司負責任的形象,為深化合作奠定堅實基礎。

  合作共贏 授人以漁 

  中國石油企業在走出去的進程中,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是始終追求的目標。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蘇丹員工都沒有油田生産經驗,王傑不僅手把手指導,還帶頭定期開展技術交流講座,讓不少蘇丹工人從“門外漢”變成了專家。

  “王傑有豐富的油田實踐經驗,他帶領我們解決了很多困擾油田生産的關鍵性技術問題。他帶出來的一些蘇丹人現在都成為蘇丹石油工業發展的骨幹。”蘇丹6區生産部副經理阿斯迪克説。

  2014年10月底,王傑調任蘇丹6區項目上游總經理。面對油田綜合遞減與含水上升加快、采收率大幅下滑的難題,他帶領團隊集中攻關,強化地質油藏研究,確定了一整套穩産思路和措施,為實現優質高效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在中國石油企業走出去的20多年風雨歷程中,成千上萬像王傑一樣的中國石油人,舍親離家甚至犧牲生命,以行動踐行著對祖國、對中國石油工業的忠誠和責任。

特別推薦: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