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一帶一路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成就

2017年05月11日 10:30:54  來源:人民網
字號:    

  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受到許多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高度關注和積極響應,成為國內外各界熱議的重大話題。3年多來,各方圍繞“一帶一路”建設的內涵、性質、意義等展開了深入研究和討論,在廣泛領域達成了共識;中國身體力行,積極與相關國家加強溝通,推進務實合作,取得了豐碩實踐成果。這些共識和成果既是“一帶一路”理論研究和建設實踐的早期收穫,也為“一帶一路”建設的持續推進奠定了基礎。

  理論研究不斷深入

  對“一帶一路”倡議的認識和研究是逐漸深入的。早期討論較多的是“一帶一路”的內涵、意義、影響,目前則深入到合作機制的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的構建等方面。這既符合理論研究的規律,也與實踐進程的需要相契合。3年多來,“一帶一路”理論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豐富內涵。“一帶一路”倡議剛提出時,就有不少外國學者意識到,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各國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可以加快自身發展。但也有外國學者存在認識誤區,認為隨著經濟地位的上升,中國將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挑戰現有國際秩序、打造自己的勢力範圍。真理愈辯愈明。中國學者深入闡釋了“一帶一路”建設有利於擴大世界市場空間、有利於為世界發展提供中國機遇、有利於構建中國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有利於實現互利共贏等觀點。3年多的實踐也證明,“一帶一路”建設不是要替代現有地區合作機制,而是要在現有基礎上推動沿線國家實現發展戰略相互對接、優勢互補。目前,國際學術界已經形成基本共識:“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向國際社會提供的一項制度性公共産品,它將沿線各國的發展戰略有機銜接起來,在較大區域範圍內深化合作,從而實現互利共贏、各方共贏,攜手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屬性。3年多來,學者們深入研究和解讀了“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屬性。一是歷史性。“一帶一路”借用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發揚絲綢之路精神,並結合現代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政治關係特點進行了適當調整。二是系統性。“一帶一路”建設不局限于某個領域,而是全方位的,覆蓋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三是開放性。“一帶一路”建設不是封閉的,而是秉持開放的區域主義原則。除了沿線的域內國家,域外國家和國際組織也可以參與,不設門檻、沒有壁壘。四是共贏性。“一帶一路”建設遵循市場規律和國際通行規則,以企業為主體,由政府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和政策環境,使參與各方均能獲得收益,以保持合作發展的持續性。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指向。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烏茲別克最高會議立法院的演講中,把“一帶一路”概括為綠色絲綢之路、健康絲綢之路、智力絲綢之路、和平絲綢之路。學者們認為,提出綠色、健康、智力、和平四大指向,既消除了部分國家對中國轉移過剩産能的疑慮,又符合沿線國家和地區發展的現實需要。生態惡化、疾病傳播、人才匱乏、戰亂頻發是困擾部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突出問題。共同繁榮發展與綠色、健康、智力、和平的指向和理念一道,為“一帶一路”建設描繪了美好願景、指明瞭前進方向。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的基本原則。學者們對“一帶一路”建設堅持的共商、共建、共用原則進行了較深入的研究,認為這一原則將保證“一帶一路”建設是開放包容、統籌內外、點面結合的。“開放包容”,體現了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區域合作的多樣性和開放性;“統籌內外”,明確了“一帶一路”建設不僅是一項新型國際合作機制,而且是中國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為世界經濟增長增添更大動力的戰略牽引;“點面結合”,表明“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多層次、多渠道、全方位推進,選擇條件比較成熟的“點”優先建設,選擇有廣泛共識的“面”大力推進,兩者不可割裂,而應相互支撐、相得益彰。共商、共建、共用的原則體現了自願性、民主性和公平性,是凝智聚力、合作務實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

  深入研究“一帶一路”建設堅持的義利觀。學者們認為,“一帶一路”建設向世人表明,海陸複合不是更大的地緣戰略,而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各國實現共贏發展的必由之路。“一帶一路”建設秉持開放的區域主義,超越了以往大國戰略的狹隘性和自利性。它堅持正確義利觀,深化中國同發展中國家的務實合作,實現同呼吸、共命運、齊發展;倡導擴大開放、優勢互補,開放包容、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的合作理念,使其區別於以往超級大國的冷戰博弈思維;主張國家不分大小、貧富、強弱,都是國際社會的平等成員,都應相互尊重、和平相處、互利合作、共同發展。這是對既往國際貿易投資規則和利益失衡格局的反思、調整和矯正。

  深入研究如何補齊“一帶一路”建設的機制短板。“一帶一路”建設是大範圍、寬領域、多層次的區域經濟合作,其重要性已在國際社會取得廣泛共識。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國內外學者逐漸認識到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體系構建的重要性。該區域相關合作機制雖多,但尚無一個覆蓋沿線國家的綜合機制來處理共同規劃制定、合作建設、收益分配和糾紛解決等問題。中國學者提出,應加強合作機制的頂層設計,儘快建立沿線國家共商合作、統籌協調機制,如建立“一帶一路”協調委員會等機制,有力支撐共商、共建、共用原則的深入實施。

  建設實踐漸次推進

  “一帶一路”建設從雙邊和單個項目做起,然後向次區域和多邊延伸。目前,各領域建設均取得明顯進展,漸成燎原之勢。

  推進政策溝通:“一帶一路”成為各國發展戰略和規劃對接的紐帶。目前,已有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與其中,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同中國簽署合作協議。2016年3月,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包括推進“一帶一路”倡議內容的第S/2274號決議。同年11月17日,第七十一屆聯合國大會協商一致通過關於阿富汗問題第A/71/9號決議,歡迎“一帶一路”等經濟合作倡議,敦促各方通過“一帶一路”倡議等加強阿富汗及地區經濟發展,呼籲國際社會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安全保障環境,得到193個會員國的一致贊同。再過幾天將在北京舉行“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已有28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110個國家的官員、學者、企業家、金融機構、媒體等各界人士以及來自61個國際組織的89名負責人和代表確認出席論壇,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一帶一路”倡議的普遍支援。

  推進設施聯通:“一帶一路”為大批項目建設助力。巴基斯坦喀喇崑崙公路二期、卡拉奇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拉合爾軌道交通橙線等一批重點項目完成融資,巴基斯坦恰希瑪和卡拉奇核電項目進展順利。中吉烏鐵路“安格連—帕普”鐵路隧道項目(烏境內)竣工通車,塔吉克“瓦赫達特—亞灣”鐵路通車。雅萬高鐵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中老鐵路建設進展順利,中國境內玉溪—磨憨鐵路項目正在加快施工。另外,中塔公路二期、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D線等項目正在加快推進,莫斯科至喀山高鐵、中泰鐵路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

  推進貿易暢通:“一帶一路”為國際合作提供廣闊市場。中國完成了與東盟自貿區的升級談判,正加快與海合會自貿協定的磋商進程,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談判也進入最後階段。中國與“一帶一路”其他沿線國家的貿易在中國對外貿易中的佔比超過1/4,增速高於總體對外貿易增速。雙向投資持續增長,截至2016年7月,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夥伴國的投資累計已達511億美元;與沿線國家新簽承包工程合同1.25萬份,累計合同額2790億美元。目前,中國企業在相關國家建設的經貿合作區達56個,已為東道國創造了近11億美元的稅收和18萬個就業崗位。

  推進資金融通:“一帶一路”金融合作惠及參與各方。中國設立了絲路基金,主導籌建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設立的各類雙邊、多邊産能合作基金規模已經超過1000億美元,中國人民銀行與20多個沿線國家央行簽訂了雙邊本幣互換協議。我國金融服務業正在積極走出去,與東南亞、南亞、中東歐等區域的國家開展合作。

  推進民心相通:“一帶一路”友好交流不斷深化。一批國際影響力較強的“一帶一路”交流平臺相繼建立。比如,2016年9月分別在敦煌和西安召開了首屆絲綢之路國際文化博覽會和致力於推動中華文明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的“一帶一路”國際研討會。旨在促進沿線國家政府、智庫、企業交流的“絲路國際論壇”已舉辦三屆,會議規模和層次不斷提升。民間交往與教育合作更加密切。“十三五”期間,預計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1.5億人次遊客,為當地創造2000億美元的旅遊收入,每年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公派留學生2500人,每年資助1萬名沿線國家新生來華學習或研修。此外,中國還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了大量的無償援助和優惠貸款,並且力度在不斷加大。

  發展前景光明美好

  在古代絲綢之路沿線,提出類似國際合作倡議的不止中國,但其他倡議大多因該區域地緣政治複雜、宗教文化多樣等原因,要麼止于概念,要麼折戟沉沙,唯有“一帶一路”倡議被廣泛認可和接受,取得超預期進展。這一方面是由於“一帶一路”倡議順應時勢,尊重各國主權,倡導各國平等,符合現實需要;另一方面得益於中國的海陸大國屬性和身體力行的引領推動。展望未來,“一帶一路”建設前景光明美好。

  “一帶一路”建設已成為魅力無窮的“集體舞”。中國已與諸多經濟體達成戰略對接協議,如歐盟的“容克計劃”、哈薩克的“光明之路”計劃、內蒙古的“草原之路”、俄羅斯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寮國的“變陸鎖國為陸聯國”戰略、印尼的“全球海洋支點”發展規劃、韓國的“歐亞合作倡議”、澳大利亞的“北部大開發”計劃以及英國“北部經濟引擎”計劃等等。戰略對接協議的達成,將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為世界繁榮與和平發展提供更強勁的動力。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更加渴望緊密合作。2016年世界“黑天鵝”事件頻出、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尤其是一些發達國家出現了較強的逆經濟全球化思潮,國際經濟合作面臨嚴峻挑戰。而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中前期的大多數發展中國家急需借助國際資本、技術、人才加快發展進程。在難以依賴發達國家的背景下,諸多發展中國家與中國開展經濟合作的期望增強,“一帶一路”建設提供的合作平臺和制度框架正當其時。

  許多域外國家和國際組織具有強烈的參與意願。二戰後由發達國家主導形成的全球治理體系,在維護國際秩序和推動世界經濟發展方面曾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隨著時代發展和世界經濟格局的變化,現有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體系表現出諸多不適應性。比如,一些發達國家的干涉政策擾亂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秩序,過度強調自身安全而無視他方安全的聯盟擴張模式遭遇強烈抵制,等等。面對這些問題,一些發達國家要麼拒絕做出相應改革,要麼奉行己國優先戰略,逃避國際責任,導致國際矛盾更加突出。而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堅持親誠惠容、互利共贏,努力推動經濟合作,積極發揮大國作用,受到越來越多域外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讚賞和擁戴,“一帶一路”朋友圈不斷擴大。

  新技術革命和創業創新活動為“一帶一路”建設注入新的活力。資訊技術、物聯網和大數據的廣泛應用,使大範圍、寬領域、遠距離精準高效合作成為可能。跨境電子商務、線上支付、私募共用等新型商業模式使商業的滲透力、帶動力、影響力顯著增強。交通運輸技術尤其是高鐵技術的出現,為打破“內陸鎖定”、實現陸海統籌提供了有力支撐。各領域技術的跨界融合和整合創新將不斷催生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古代絲綢之路的成就彪炳史冊,在繁榮經濟、深化友誼、文明互鑒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國大力推動、各夥伴國及友善國際組織積極參與下,“一帶一路”建設將在促進沿線國家繁榮、維護地區穩定、捍衛世界和平及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作者分別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外經濟研究部部長、綜合研究室主任)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11日 07 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