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北京3600余家醫療機構啟動醫藥分開
北京醫改兩日追蹤(走轉改 一線調查)
核心閱讀
取消藥品加成、掛號費和診療費,增設醫事服務費,調整醫療服務價格,破除“以藥養醫”……北京醫藥分開綜合改革,8日正式在3600余家醫療機構實施。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的目的是什麼?改革後,患者的負擔會不會加重?改革推進分級診療,各級醫院如何銜接?請看記者實地調查。
4月8日,同一檢查,患者老韓比3月末少花了100多元 改革後醫事服務費貴了,但藥費、檢查費便宜了,患者費用總體負擔水準沒有增加;從長遠看,老百姓能得實惠
“還真是便宜了不少……”4月8日,記者走進協和醫院,迎頭碰到一位手拿收費單據的小夥子,邊走邊自言自語。記者湊上前去,發現他要做個頭部CT,收費135元。見記者好奇,他解釋説:“不久前我親戚剛做過,要180元呢,價格下降幅度真大!醫藥分開改革真實惠!”
60多歲的患者老韓,更是體會到了醫藥分開綜合改革的好處。老韓之前被診斷為慢阻肺、疑似間質性肺炎。3月,他在朝陽醫院看呼吸科普通號,開了胸部CT和兩支思力華吸入劑,檢查、藥物和當時的醫事服務費(朝陽醫院從2012年試點醫藥分開綜合改革)三項費用,共計1213.44元,其中醫保支付970.74元,自付242.70元。得知CT會降價後,他交了費但沒做檢查。今天,他再次來醫院看普通號,退了原來的CT重新開檢查單,同時又開了兩支思力華吸入劑,檢查、藥物和醫事服務費三項共計661.78元,醫保基金支付529.68元,自付132.10元。“真是實惠!”老韓感嘆道。
但不是每一個患者都感受到了實惠。服務大廳邊上的醫療反映中心,李大姐正憤憤不平地向工作人員反映:“挂個普通門診,以前自付兩塊錢,現在得10塊。今天看病,我先挂了個內科,大夫不能確診,讓我挂婦科,婦科大夫又讓我挂泌尿科……”李大姐説,三次醫事服務費實際共支付30元,對比以前的6元,一天的伙食費打水漂了。
離開朝陽醫院,記者又趕往北京市第一中西醫結合醫院。市民李先生正在掛號。醫務人員提示,醫保患者交費10元。“價格確實變化了,過去2元現在10元。不過可以接受,醫療改革後‘掛號費’貴了,但藥費、檢查費不是便宜了嗎?總體上説,老百姓還是得到了實惠。”李先生説。
在朝陽區團結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周大媽剛開好了5盒培元通腦膠囊,她揚著手裏的票據説:“藥價降了,以前得花280塊錢,今天花了250塊。”她表示,這是慢性病常用藥,日積月累能省下不少錢。團結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羅金兵大夫介紹説,大部分藥品都降了價。比如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常用的藍芩口服液,改革前一盒是19.43元,現在是16.5元;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的常用藥“康忻”,改革前一盒30元,現在28.5元。
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介紹説,調整後患者費用總體負擔水準沒有增加。改革保持全市醫療費用總量基本平衡,價格水準“一升兩降”:上調床位、護理、一般治療、手術、中醫等體現醫務人員技術勞務價值項目價格;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設備檢查項目價格;降低了藥品價格。高小俊舉例説,如普通床位費從現行28元調整為50元,二級護理從7元調整為26元,闌尾切除術從234元調整為560元等;頭部CT從180元降低到135元,核磁從850元降低到400—600元,PET/CT從10000元降低到7000元;而通過配套取消藥品加成和藥品陽光采購,藥品價格平均降幅20%左右。
普通門診2元變10元,掛號3次的李大姐比以前多交了24元
一方面切斷醫院、醫生靠“開藥”賺錢的補償模式;另一方面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診療服務獲得合理補償
挂了三次號的李大姐,感覺看病價格比以前更貴了,質疑“醫事服務費是不是掛號費的變相漲價”。真是這樣嗎?
朝陽醫院醫務人員介紹説,李大姐作為單個患者,為了確診病情,挂了3次號,花費確實增加了。加之,李大姐沒有在醫院買藥,也沒有接受檢查項目,沒有體會到整體就醫費用的降低。
“醫事服務費絕對不是掛號費的漲價。”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李素芳表示,醫事服務費的本質,是醫療機構取消藥品加成及掛號費診療費後,對其運作成本以及向患者提供診療服務的醫務團隊的補償。而醫藥分開改革的目標,一方面要切斷醫院、醫生靠“開藥”賺錢的補償模式;另一方面也要引導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通過提供更多更好的診療服務,獲得合理補償。在她看來,這也是提升服務的動員令。但就患者個體而言,由於在就診疾病、治療方案、治療週期等方面存在差異,費用會受到不同影響。短期看,不同患者費用有升有降,不太均衡,但從長期看,醫療服務的調整和規範,最終是讓百姓受益。
李素芳介紹説,長期以來,北京市公立醫院執行的是1999年醫療服務價格標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價水準發生了很大變化,醫療服務價格標準卻從未變化。公立醫院為了維持正常運營,以藥補醫機製成為重要的補償渠道和收入來源。近年來,以藥補醫機制的弊端越來越明顯,比如刺激醫師多用藥、用貴藥,導致醫藥費用較快上漲,增加醫保基金和患者支出負擔。
“此次醫改的意義,在於改變不合理的醫療服務價格結構。”南開大學衛生經濟與醫療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朱銘來認為,目前我國醫療服務的價格偏低,而藥品的價格偏高,所以北京市採取藥品零差率,把藥價壓下來,提升服務費,調整醫療服務的價格結構,讓其向更合理的方向發展。收取醫事服務費,提高體現醫生技術的服務收費,有利於體現醫務人員的勞動價值,提高其工作積極性。同時也有利於促進分級診療,緩解“看病難”。
“對於醫事服務費的收取,群眾有一個接受和適應的過程。”在朱銘來看來,同樣的服務時間,醫生的服務收費和其他行業相比並不高,比如理一次發,最少也得十幾塊錢。按照北京市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算,醫保報銷後,10元看一次門診並不高。“對於真正有經濟困難的群體,比如低保群體,自費的部分政府可以通過救助的方式來解決。”
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北京的醫療服務價格並不高。據了解,在美國,看普通專科醫生每次需支出10—40美元。朱銘來介紹説,有些國家,比如北歐、英聯邦國家,由於國家財政投入很高,看病可能免費,但便捷性很差,患者在公立醫院看病需要提前一兩個月預約,長時間排隊等待。
以前王大姐要去三級醫院折騰大半天,現在社區也能買得到常用的降糖藥
北京市開展以三級醫院為龍頭的醫聯體試點,帶動社區醫生技術水準提高,並建立轉診機制;基本藥品供應能夠保證
“以後打算多去社區醫院,收費更低,但是擔心醫生技術水準太低,看不好病。”李大姐向記者表示。
同樣來諮詢新政策的王大姐表示,以前在社區醫院看病,有些藥買不到。比如,自己的媽媽80多歲了,患有糖尿病,每次開藥都要去三級醫院折騰大半天。如此勞師動眾,就是去開一種只有在三級醫院才能開到的降糖藥——格華止。這種規格為0.5克20片的常用藥,藥價只有23.12元,卻難倒了不少社區的糖尿病患者。
事實上,患者去社區醫院看小病、慢性病,沒有任何問題。北京市醫管局曾推出“醫聯體”模式。由三級大醫院的專家醫生們對社區醫生進行培訓和指導,使社區醫生的技術水準不斷提高。為了防止社區醫院出現診治亂象,還建立了轉診機制,大病患者可以快速轉到大醫院就診。
記者了解到,為了提升社區醫院醫療水準,讓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患者放心在家門口看病,從2012年起,北京市醫院管理局就開展以三級醫院為龍頭,聯合若干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一、二級醫院組成醫聯體試點。截至2016年末,北京市已建立53個區域醫聯體。2016年12月,北京市在天壇醫院、友誼醫院、朝陽醫院等5家市屬醫院所在的區域醫聯體內,試點組建29個醫聯體慢病專家團隊。領銜專家採取定期巡診、定時出診、帶教查房、專業培訓等方式,到所聯繫的社區衛生機構開展診療指導工作和慢病管理工作,對成員醫生起到“傳、幫、帶”作用。
至於買藥問題,實行醫藥分開綜合改革後,大醫院的藥品在社區也能買得到。“新政策建立藥品陽光采購平臺後,所有的藥都能在平臺上採購到。”中國中醫科學院針灸醫院副院長楊金洪介紹説,原社區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的藥品採購平臺合二為一,實現基層醫療機構與二、三級醫院採購目錄的上下一致,除了一些專病專治的藥物,社區醫院可通過平臺買到藥品。像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腦血管病等4種慢性病的開藥週期,由1個月延長到2個月,這樣的長處方免去患者頻繁跑醫院。
當然,並不是所有藥品都能在社區醫院買到。業內人士表示,藥品的使用在滿足患者需求的基礎上,還必須符合相關規定,符合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功能定位。開具藥品的醫師也必須具備相應的資質。另外,社區醫院藥房倉儲面積小,與大醫院相比,無法做到藥品十分充足,但基本的藥品供應是能夠保證的。9日在團結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記者也看到,市民楊阿姨正在登記自己的常用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表示,會儘快協調配備這幾種藥品。(記者 申少鐵 王君平 葛亮亮)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