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僑報看“兩會”:“海歸潮”背後的中國實力

2017年03月13日 15:40: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3月13日電 美國《僑報》13日刊文《“海歸潮”背後的中國實力》稱,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海歸潮”問題。按照他的表述,中國未來還將在提供服務、提供事業條件,提供崗位等方面繼續發力。這意味著更全面更深度的政策兜底,也意味著猛烈的“海歸潮”可期。大量中國留學生歸國工作是中國實力增強的標誌,也實現了國家鼓勵留學的目的。

  資料圖:2016年的“雙十一”,海歸女姚瑤除了自己當客服,還在公司充當起攝影師。楊華峰 攝

  文章摘編如下:

  12日,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在“兩會”記者會上談及了“海歸潮”問題。他引用數據説,截至2016年,中國共派出約458萬留學生,其中322萬人回到中國效力。他希望,未來的海歸潮來的更猛烈些。

  中國向外國派遣留學生的歷史始於鴉片戰爭後,留學歐美潮在洋務運動時達到高潮,甲午戰敗和廢除科舉,則掀起了中國人留學日本熱潮。1978年改革開放,徹底打開了中國人留學大門,中國希望借此儲備更多的建設人才,但面臨的卻是尷尬的人才流動“逆差”——一些留學生學成留居國外。

  究其原委,“海歸”歸國率較低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中國城市硬體建設落後、配套措施不完善。多年國外學習生活後,中國留學生被外面成熟的城市配套、完善的基礎設施所吸引。其次,中國科研平臺參差不齊、創業門檻高手續繁。留學生擔心回到工業科技底子薄的中國,可能會無用武之地或大材小用。此外,智慧財産權意識不足、創業門路受限等憂慮,也降低了留學生回國意願。最後,服務留學生的政策不完善。比如,不少留學生很關心創業融資、入籍落戶等問題。諸如此類政策配套和服務不足,讓不少留學生在歸國問題上打起了退堂鼓。

  近幾年,以上問題都逐漸完善和化解。中國一二線城市的硬體設施已相當完備,甚至不輸一些國際大都市。在國外研習高精尖科研的留學人員,他們大可放下顧慮,因為他們在中國能輕鬆找到施展才能的平臺。除此之外,中國接連出臺了服務海歸的優惠政策,既解決了他們諮詢不暢、創業融資等難題,也解決了他們落戶入籍、子女入學等問題。按照陳寶生的表述,中國未來還將在提供服務、提供事業條件,提供崗位等方面繼續發力。這意味著更全面更深度的政策兜底,也意味著猛烈的“海歸潮”可期。

  大量中國留學生歸國工作是中國實力增強的標誌,也實現了國家鼓勵留學的目的。當然,有一些留學生因個人及其其他原因繼續留在海外深造或工作,對此不能“一概否定”。歸國可以為國家做貢獻,在海外同樣也有不同的路徑、方式和方法報效祖國。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