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將啟“兩會時間” 四大政經熱詞受關注

2017年03月03日 15:18:11  來源:中新社
字號:    

  

  2月27日,位於北京梅地亞中心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新聞中心啟用。新聞中心二層設有新聞發佈廳、境內記者組、外國記者組、港澳臺記者組和採訪接待室。中新社記者 杜洋 攝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中國將啟“兩會時間” 四大政經熱詞受關注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王舒 郭曉瑩

  作為外界觀察中國政治經濟走向的重要窗口,2017年全國兩會將聚焦哪些政經熱詞?

  一條“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作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要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推進備受關注。

  這項意在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的改革需要做“減法”和“加法”:減少低端供給和無效供給,去産能、去杠桿、去庫存;擴大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加快發展新技術、新産業、新産品。

  在全國人大代表、人大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看來,要以創新驅動供給品質提高,依靠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要打造中國品牌,建設品質強國;要建立産品品質多元共治模式,形成多方合力,全面加強品質管理。

  一道“題”:“精準扶貧”何解?

  如何使生活在集中連片貧困地區的“貧中之貧”人口擺脫貧困,是中國在2020年前必須妥善解決的難題。這是中國向世界的承諾,也關乎民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從層層立下“軍令狀”,建立脫貧攻堅責任制,到設立考核“指揮棒”引導各級官員全力脫貧,再到決定實施最嚴格的考核督查制度,杜絕“數字脫貧”,中國精準扶貧力度正不斷加碼。

  “農民真正脫貧致富,關鍵和難點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産業發展”,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建始縣店子坪村支書王光國説。這位把武陵山區最貧困的山村建成全省脫貧攻堅“樣板”的基層代表告訴中新社記者,政府應對幫扶貧困村的企業給予政策傾斜,引導新型經營主體和貧困戶建立穩定關係,形成“公司+基地+農戶”模式,才能真正實現脫貧。

  一個新時代:“民法典時代”

  民法總則草案將提請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審議,意味著中國“民法典時代”漸行漸近。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法學研究會副會長楊震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民法典涵蓋了公民從生到死各方面的權利義務,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作為民法典的重要組成部分,民法總則發揮著統領和基準的作用。如草案此次獲通過,將為中國民法典編纂工作打下堅實基礎。

  儘管目前草案已比較成熟,但仍有不少問題存在較大爭議,如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最低年齡定在6歲合不合適等。在兩會上,中國各界代表將找到怎樣的“最大公約數”,備受期待。

  一個新階段:反腐由標及本

  “打虎”不停歇,深挖重懲貪腐官員;“拍蠅”不手軟,嚴查民眾身邊的不正之風;“獵狐”不手軟,加強反腐敗國際合作,追回外逃人員……過去一年來,中國反腐頻出重拳。

  2日公佈的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港澳臺僑委員會主任孫懷山涉嫌嚴重違紀被查一事亦再次表明,中國反腐力度不減、節奏不變。

  高壓“治標”令外界對加速“治本”、以法治方式實現從“不敢腐”到“不能腐”更加期待。(完)

  下一頁   [延伸閱讀]   兩會綜述:外媒看中國兩會 “高頻詞”有哪些?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