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董配永:印鈔機印不出糧食 好的生態環境最重要

2017年03月06日 09:58:46  來源:中國網
字號:    

  “懂政協、會協商、善議政”,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對政協委員履職提出要求。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即將召開,我們特別策劃《我在政協這五年》欄目,邀請全國政協委員講述履職故事、參政議政感悟,分享他們在探尋人民民主真諦的道路上,為民發聲、為國獻策的智慧和責任。

  本期,我們特別關注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董配永的履職故事。

  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致公黨中央委員董配永正在忙錄著認真思考如何進一步保護好黑土地、大力發展有機農業、垃圾資源化利用和廢舊物資回收等問題,起草相關發言和提案,為開好十二屆全國政協五次會議做準備。

  他作為公司業務集國內外貿易、礦山開採、機械製造、環保産業、廢舊物資回收利用、有機農業于一體的具有相當規模的大企業家,穿著樸素大方,待人熱情,坦誠謙和。從董配永委員言談話語中,筆者深刻地感受到他胸懷國家情係民生的責任、重視綠色環保的深厚情結、踐行扶危濟困的大愛情懷和崇尚勤儉樸實的家風……

  董配永委員(右一)在自己的董氏有機農場

  參政議政:珍惜榮譽有擔當

  “我在2013年2月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之初,就開始思考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和怎樣努力當好一名政協委員。俞正聲主席“政協委員既是榮譽,更是責任,這種責任是對國家的責任、對人民的責任、對政協事業的責任。”的講話,思想深刻,內涵豐富,語重心長,使我深受教育和啟迪,感到肩上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作為政協委員就要珍惜榮譽有擔當。”董配永委員告訴筆者。

  幾年來,他始終把關心國家大事,體察民情、傾聽民意、反映民聲作為重要職責,積極建言獻策,努力履行好一個政協委員的職責。

  每年全國“兩會”,董配永總是精心準備多份提案。他常深入到企業廠礦、農村田間地頭開展調研,向工人農民請教,再認真思考寫成提案和建議。

  “我無比珍惜參政議政的寶貴機會。”在他看來,扶危濟困只是一個企業家應盡的基本義務,要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上造福百姓,就應深入思考一些關乎國家發展、民族未來的大事。

  從圍繞從源頭搞好垃圾及廢舊物資分類回收處理到治理白色污染;從保護黑土地,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到反對垃圾食品進校園;從加強種子繁育體系建設到他提升對快遞件包裝物回收利用……件件事關百姓生計、生態環境,樁樁出自親身調研、深入研究。

  正是由於他的實踐與“較真”,《關於擔當歷史責任,綜合施策加強和黑土地保護的提案》、《關於去産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與就業的提案》等多個提案被評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受到全國政協相關領導、中央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助推了相關政策的實施與完善。他還應邀參加了2次雙週協商座談會,並做了認真的發言。

  通過參加雙週協商座談會,他更加親身體驗了委員們以國家發展為己任、積極建言獻策的場景;親身體會到了大家暢所欲言、發揚民主,交鋒觀點,各方意見充分表達的講真話真協商的濃厚氛圍;深刻地體會到 雙週協商座談會成果為推動黨和國家科學民主決策發揮的重要作用,

  “希望開展雙週協商座談會‘回頭看’活動,跟蹤問效,總結經驗,推動工作,為做好本屆五年工作總結做準備。”董配永建議。

  “人民政協報也可以邀請參加過會議的廣大政協委員,以親歷者的身份談體會、談感受、談成果、談建議,展示雙週協商座談會的成果,展示政協委員參政議政的風采。”他對筆者表示,“希望讓會議的成果更好地傳遞到地方政府層面、傳遞到基層群眾心中,尤其是基層農民中……”

  保護黑土地:深耕有機農業“試驗田”

  在黑龍江省綏棱縣,一塊佔地2萬畝的天華農場頗受附近市縣的注目。

  與許多地方不同,從2010年起,這裡就開始逐步恢復傳統農業的種植方式,農民只在地裏施農家肥,不使用任何化肥、農藥、除草劑,畜力人工鏟趟也重新出現,隔一段時間,就有專人進行人工除草……到2013年,2萬畝土地已全部施用農家肥種地,成為全省單體面積最大的有機種植基地。

  這個農場的出現,其實源於董配永對食品安全的擔憂。

  當他看到曾經肥沃的土地因為過度使用化肥日益板結、貧瘠;農産品因為肆意使用農藥、除草劑等殘留毒素日益增多,從而影響營養甚至有損身體健康時,他決心做點什麼。

  “民以食為天。我要開闢一個農場當試驗田,看看就用農家肥能不能在現代社會解決‘沒有化肥種不了地,化肥少了打不出糧’的痼疾’。”

  為了讓黑土地嘗到久違了的農家肥味道,董配永幾乎沒有計較經濟代價。

  據天華農場總經理孫強介紹,董配永每年都要投入超過5000萬元,無償把天華農場的土地提供給農戶耕種,並聘請農技人員對種植戶進行培訓;生産出的産品,農場以高出市場價的標準進行回收。唯一的要求是種植戶必須全部使用農家肥,不得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生長素等任何化學製劑。

  幾年下來,董配永的“試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據測算,由於連續幾年大量施用農家肥,當地的土壤重新變得肥沃起來,有機質含量比原來增加0.2%;生産出的糧食産量並不低,與採用化肥的産量基本持平,有的還略高;過去造成農村環境污染的牲畜糞便,在當地反而成了“香餑餑”,重新走出了一條種養結合、農牧互補,實現糧食高産穩産的路子;農民收入也不斷提高,形成了一業帶多業的産業鏈條。

  更讓董配永覺得欣慰的是,周邊50萬畝流域的山山水水生態環境也有了整體好轉。

  “明顯感覺到地裏的蚯蚓多了,水裏的青蛙、魚多了,屋檐下的燕窩多了,就連山上的兔子、刺猬、獾子等野生動物也經常見到了。前段時間,有攝影家慕名而來,竟拍攝到了鴛鴦戲水……”當地村民孫啟發告訴筆者。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