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食安謠言問題需要認真對待

2017年02月28日 09:09:49  來源:北京青年報
字號:    

  層出不窮的各類食品安全謠言,不僅給相關行業造成經濟損失,其危害還在於干擾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工作,打擊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食品安全謠言已不僅僅是從屬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小分支,而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單獨問題。

  國務院食安辦主任、國家食藥監總局局長畢井泉27日談及了“紫菜是用塑膠製成”等虛假報道。他指出,食品安全法明確規定對造謠者給予治安拘留處罰。制假售假要揭露、批評,要嚴懲。但有關報道一定要客觀、公正、平實,不要怎麼吸引眼球就怎麼起標題。

  食品安全,是指食品加工、存儲、銷售等過程中確保食品衛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隱患,防範食物中毒的一個跨學科領域。令人尷尬的是,由於近年來社會對食品安全問題始終保持較高關注度,因此間接催生了另一個“跨學科”領域——食品安全謠言。

  今年初,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公佈了2016年食品安全微信十大謠言,其中包括,葡萄為無核吃了避孕藥,維生素A傷害寶寶大腦,美國人民又不吃轉基因了,西瓜就桃要人命,櫻桃感染禽流感H7N9病毒等。這些謠言涉及的領域從日常生活到高科技無所不包,稱食品安全謠言“跨學科”一點兒也不過分。

  除了“跨學科”,食品安全謠言還有其他特點。首先,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使用,微博、微信、論壇等自媒體目前已成為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主要途徑。近日網上盛傳的“塑膠紫菜”謠言,其來源就是網上熱傳的視頻。新媒體具有病毒式傳播特徵,這導致有關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速度更快、範圍更廣,同時也加大了辟謠的難度。

  從“塑膠紫菜”這則典型案例,還可以看到食品安全謠言的另一個特點,是其具有很強的“生命力”。調查數據顯示,80%的網際網路謠言持續了兩年以上,而食品安全謠言因具有變異能力而變得更加難以剷除。從謠言的內容及包裝手法可以發現,“塑膠紫菜”謠言的“遠親”是“紙餡包子”,其“近親”則有近年來頻頻上鏡的“塑膠大米”“塑膠粉絲”等網紅。

  塑膠系列謠言流傳了多年,作為新變種的“塑膠紫菜”,其殺傷力依然不小。據媒體報道,謠言已對多家紫菜企業帶來不小損失。謠言導致一些超市下架産品,造成紫菜産品滯銷。一個謠言可能威脅一個行業的生存,而各種食品安全謠言長期存在且花樣翻新,不僅阻礙相關産業發展、擾亂正常經濟秩序,同時也損害了國家形象。

  食品安全謠言的發生背景比較複雜,有的是受過去的食品安全事故影響而産生的誤解,有的是因為公眾對食品産業新技術、新添加成分缺乏辨識能力導致的,有的是因為媒體或網友吸引眼球、嘩眾取寵而製造的,還有的則是由不法之徒出於經濟目的蓄意炮製的。

  層出不窮的各類食品安全謠言,不僅給相關行業造成經濟損失,其危害還在於干擾了食品安全的正常監管工作,打擊了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信心,埋下了影響社會穩定的風險隱患。食品安全謠言已不僅僅是從屬於食品安全問題的小分支,而是一個需要認真對待的單獨問題。

  食品安全是“管”出來的,而食品安全謠言則更需要嚴管。治理食品安全謠言,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出手。首先要拿出法律武器,將每一個謠言的來源追查到底,讓編造和散佈者承擔法律責任。有關監管部門在日常工作中則要堅持資訊公開,不給謠言可乘之機。各類媒體在報道食品安全問題時,務必堅持科學準確,不可進行“娛樂化”報道,不為謠言的傳播推波助瀾。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環節,就是公眾要主動了解掌握科學知識,學會理性思考問題,避免成為食品安全謠言的載體,讓謠言止于智者。

  本報評論員 樊大彧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