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羅來軍:中國向霧霾全方位“宣戰”

2017年02月24日 15:07:5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中國共産黨在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美麗中國”,習近平總書記也説 “環境就是民生”。然而,霧霾等污染事件最近幾年頻繁發生,對經濟、政治、社會、民生造成了越來越嚴重的危害。就霧霾而言,近期引發了高度的社會關注和民眾焦慮。根據環保局統計數據,2016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品質總體呈改善趨勢,但是進入11月份後,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連續發生三次大範圍重污染天氣,東北地區多個城市也出現了極端重污染天氣過程;此外,與去年同期相比,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下降7.5個百分點,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上升0.3個百分點。雖然我們過去20年一直在講“不能走發達國家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但是污染已經成為了嚴峻的現實。

  霧霾對經濟、政治、社會、民生造成的危害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如何客觀評估出來,是一大挑戰,很多危害和損失無法衡量。一些組織和人員從一定的角度做了評價和測算,便於人們認識霧霾在某一方面造成的危害。經合組織(OECD)在國際交通論壇2014年年度峰會上發佈空氣污染成本評估報告,指出“室外空氣污染導致每年在全球有350萬人死亡,由此造成的健康成本每年高達3.5萬億美元。其中,中國的死亡人數約為120萬,佔總死亡人數的五分之二,經濟損失約為每年1.4萬億美元。”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每年因為大氣污染而導致人類過早死亡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約佔全球GDP總值的1.2%-2%左右。數據表明,中國的情況可能比全球的平均水準要嚴重些。

  亞洲開發銀行與清華大學近年發佈的《邁向環境可持續的未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分析》,報告指出,中國空氣污染每年造成的經濟損失,基於疾病成本估算相當於國內生産總值的1.2%;基於支付意願估算為3.8%。中國最大的500個城市中,只有不到1%達到了世界衛生組織推薦的空氣品質標準;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10個城市之中,有7個在中國。報告還指出,中國還面臨著室內空氣品質方面的挑戰。中國消費者協會的一項研究表明,北京的室內空氣樣本甲醛濃度超標73%,杭州超標79%,室內空氣樣本中的苯濃度是安全標準的11倍。

  2016年,中國人民大學環境政策與環境規劃研究所利用北京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以及第四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計算出空氣污染所致北京市居民平均工作年限損失為11.3年,預期壽命損失約為11年;基於“工資-風險”法模型對生命價值的估計,北京市2014年PM2.5健康損害的貨幣化評估結果為3420.8億元,其中,生命價值損失2966億元,住院成本9.98億元,慢性支氣管炎醫療成本444.5億元,哮喘醫療成本0.5億元,健康損害合計佔到了北京市當年GDP的16%;基於人力資本法對生命價值的估計,PM2.5健康損害的貨幣化評估結果為760.1億元,生命價值損失為305億元,健康損害合計佔到北京市當年GDP的3.6%。

  霧霾問題幾年前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關注和重視。習近平總書記自十八大以來,在國內外多個場合對生態保護提出重要見解,強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其中鮮明有力的講話和見解有“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設生態文明,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在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上,就是要不能越雷池一步,否則就應該受到懲罰。”“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要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強化綜合治理措施,落實目標責任,推進清潔生産,擴大綠色植被,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生態環境更美好。” 習近平總書記精彩絕倫的講話,是對環境問題的最好表達。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還有專門針對霧霾的指示。2013年,總書記在參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專題民主生活會時指出“要給你們去掉緊箍咒,生産總值即便滑到第七、第八位了,但在綠色發展方面搞上去了,在治理大氣污染、解決霧霾方面作出貢獻了,那就可以挂紅花、當英雄。反過來,如果就是簡單為了生産總值,但生態環境問題越演越烈,或者説面貌依舊,即便搞上去了,那也是另一種評價了。”習總書記明確指出了不顧環境保護、不解決霧霾問題,就是GDP搞上去了,也是有問題的。在過去,各個地方GDP挂帥,對生態環境不太關心,甚至視而不見。習總書記的這次講話對扭轉以往的官員政績觀、經濟發展路子具有警醒和導向作用。

  中國共産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即必須牢固樹立並切實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高度強調了綠色、環保的發展思想和做法。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霧霾是對綠色發展的重大傷害和威脅,堅持綠色發展,就意味著對霧霾進行宣戰。

  在政策層面,各個地方各個部門也都在加緊加重對霧霾的治理與防範。比如:今年2月,環境保護部、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海關總署、國家質檢總局聯合發出通知,將7種固體廢物從《限制進口類可用作原料的固體廢物目錄》調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這一調整就是為了進一步規範固體廢物進口管理,防治進口固體廢物環境污染。還是今年的2月份,中共中央和國務院發佈的中央一號文件《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在農村的改革中,也針對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專門部署,推行綠色生産方式。為加強大氣污染防治,2017年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做了詳細部署:今年將壓減燃煤30%,清理整治2570家“散亂污”企業;嚴格執行排放標準,增加環保執法編制,嚴厲懲處偷排超排行為等。

  上述情況表明,從理念到政策、從中央到地方,中國在全方位地向霧霾進行“宣戰”。

  作者羅來軍係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經濟學院教授、中國方案研究院執行院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