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北京城市副中心曾挖出大型漢墓 已被盜掘

2017年02月23日 10:45:15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原標題:以為又遇到一位“海昏侯”

  考古人員回憶副中心工地考古發掘工作:

  從2016年2月至今,北京城市副中心各項建設不斷推進,考古發掘工作也從未停歇。僅在去年,就發掘出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余座,發現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出土大量文物。昨天,北京市文物研究所考古人員向北京晨報記者回憶起過去一年的成果,坦言尋找路縣故城最艱辛,而在發掘規格極高的漢代墓葬過程中,他們一度期待能夠發現海昏侯級別的王侯墓葬。

  大型漢墓佔地300平方米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考古現場,一個高規格的漢墓一度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基建考古室的劉風亮激動不已。“當時我們已經清理出了很多墓葬,但以小型平民墓為主,當探查到大面積封土時,意識到碰到大墓了。”

  劉風亮説,此前發掘的墓葬多為前後兩個墓室,多的也只有三個墓室,而這座墓葬被發現的墓室很快超過了三個。“這時候我的心就提到嗓子眼了,會不會是一個像海昏侯一樣的大墓呢?”

  據劉風亮介紹,漢唐時期對墓葬規制有嚴格的限制,一般平民墓葬不過兩三平方米,官員最多也不過一二十平方米,兩三個墓室。而最終這座大墓接連發掘出了8個墓室,還有兩條墓道,佔地300多平方米。

  劉風亮説,這麼高規格的墓葬,墓主的身份一定不一般。遺憾的是該墓已被盜掘過,沒有發現文字記錄和貴重的陪葬品,只有一些彩繪陶器等文物。目前正對一些陶器上的圖案進行分析,希望能夠找到與墓主身份相關的線索。

  路縣故城深埋地下五米

  另一件讓劉風亮印象深刻的工作,莫過於對路縣故城的尋找。“大量墓葬的發現,説明附近肯定會有人類聚落遺址。”地表找不到任何明顯的標誌,劉風亮和同事們開始走訪周邊群眾,並按照老人們的指點,在一些區域進行探查,可古城遺址始終沒有被找到。

  通過對歷史資料進行研究,考古人員發現,歷史上該地區是潮白河的氾濫區,河水的衝擊造成埋藏層加深。北京地區的遺址,一般埋藏在地表以下兩三米左右,而路縣故城顯然被掩埋得更深。

  於是考古人員把探查深度增加到了五六米,這等於增加了一倍以上的工作量。可建設工期很緊,時間不等人,考古人員感到壓力很大。經過數日艱苦的探查,路縣故城的邊際終於被找到了。

  50多個甕棺移至實驗室

  對於考古領隊尚珩來説,大量甕棺的發現讓他記憶猶新。去年四五月份,他正在考古工地巡視,這時有工人一探桿插下去,取上來了殘損的陶片。當發現陶片為陶罐口沿部位時,尚珩推測,可能是甕棺。

  隨後,一個完整的甕棺葬被發掘出來了。尚珩立刻讓大家加密探查,因為甕棺直徑不過四五十釐米,探孔間距太大就把它遺漏了。在探孔加密後,將近600平方米的地域慢慢變成了篩子一般。半個多月後,共出土50多個甕棺,其中首次發現成人甕棺。

  尚珩説,從春秋到西漢都有甕棺葬,主要是底層人民使用這種喪葬方式,兒童居多,成人非常罕見。目前在副中心考古現場出土的甕棺全部被轉移至實驗室,正在對其中的遺骨進行研究。為何此地會有如此集中的甕棺葬,在系統分析之後,也許會有答案。

  北京晨報記者了解到,過去一年,來自全國各地的考古勘探、發掘人員2000余人,完成了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範圍內的考古勘探122萬平方米,考古發掘4萬多平方米,發掘戰國至明清墓葬1100余座,出土大量文物。其中漢代路縣故城城址將進行整體保護並將其建設成考古遺址公園。目前,隨著副中心各項建設的推進,考古工作仍在進行之中。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