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民眾依依不捨送“寶寶”回國 美媒:中美合作的罕見領域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派記者 高石 于文]“再見,寶寶”——當地時間21日下午約2時,3歲半的大熊貓“寶寶”從美國華盛頓杜勒斯國際機場出發,經過16個小時不間斷的飛行,于北京時間22日晚約17時抵達四川成都,準備入住它在祖國的新家——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都江堰基地。“悲傷”和“喜悅”之類的詞語同時出現在美國很多媒體上。《紐約時報》21日稱,大熊貓繁育已經成為美國和中國合作關係中一個罕見的領域,“我們之間合作得非常好,可能政府其他部門不是這樣”,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熊貓館助理館長、飼養員勞瑞 湯普森説。
“從出生以來,華盛頓就是‘寶寶’唯一的家,現在它卻要離開了”,美國廣播公司21日報道稱。2000年底,作為中美兩國友誼的象徵和使者,大熊貓伉儷“添添”和“美香”飛抵美國。這對“華盛頓最受歡迎的夫婦”分別在2005年、2013年和2015年先後産下了雄性大熊貓“泰山”、雌性大熊貓“寶寶”和雄性大熊貓“貝貝”,得到美國民眾的盛寵。2010年,年滿4歲半的“泰山”根據中美兩國有關大熊貓的“雙邊租借協定”回到中國。這次要回家的是“寶寶”。
在“寶寶”動身前,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為它舉辦了為期一週的送別活動,前來送行的遊客絡繹不絕。動物園還製作了數千張特別版明信片供遊客留言,據工作人員介紹,這些美好祝願會裝箱隨機同“寶寶”一起飛往中國的新家。無法趕來的民眾也紛紛在網際網路上為它送上祝福,留下幾十萬“點讚”“愛心”或者“傷心”的表情。
一週來,路透社、美聯社、彭博社,《華爾街日報》、《華盛頓郵報》、美國ABC、NBC、CBS、福克斯新聞臺等一大批美國主流媒體在熊貓館外架起“長槍短炮”,滾動播報“寶寶”即將回家的消息。在“寶寶”出生時任熊貓館館長的布蘭迪 史密斯説,每年都有超過200萬人來華盛頓國家動物園看大熊貓,同時,在網際網路上實時直播的“熊貓頻道”頁面每天更是有超過1000萬的點擊量。
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園長丹尼斯 凱利21日專門為“寶寶”送行。凱利表示,目前大熊貓已從“瀕危”物種下調為“易危”,這與中國多年來的努力分不開,美國也希望繼續與中國同行和各界夥伴一道,繼續為培育和保護大熊貓作出努力和貢獻。
21日,熊貓館助理館長、飼養員湯普森女士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説,“寶寶”的出生對華盛頓國家動物園和公眾來説,都具有特別的意義。“寶寶”是繼它的哥哥“泰山”後,在該園誕生並成活的第二隻中國大熊貓,在美國引發各界的特別關注,令人振奮。而且,在這個網路視頻技術發達的時代,大熊貓的粉絲不再受制于地域限制,可以全天24小時通過動物園直播的“熊貓視頻”觀看大熊貓的一舉一動,很多人都説自己是“看著寶寶長大的”。談到對中國同行的餵養提示,湯普森女士想了一下後笑著説,“不要試圖喂它吃胡蘿蔔,那是‘寶寶’最不喜歡的食物”。
“寶寶”乘坐的聯邦快遞專機。
此次“寶寶”回中國的運輸任務由美國聯邦快遞“熊貓工作組”承擔。專機機長約翰 亨特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他非常榮幸能夠第三次參與運送大熊貓的飛行任務,“我的孩子們都為我感到驕傲”。為了保障此次飛行萬無一失,他已經專門向2010年負責運送熊貓“泰山”回中國的機長取經。專機還攜帶了“寶寶”的食物:50斤竹子、38升水和它愛吃的紅薯和蘋果等零食。
大熊貓飼養員馬蒂説:“我很幸運,可以陪‘寶寶’同機飛往中國,幫助它適應長途飛行和在成都的新環境。”大家都很關心生在美國的“寶寶”能否聽懂中文?馬蒂説:“‘寶寶’很聰明,我們平時也用很多手語,只要中國同事熟練掌握這一套溝通方法,‘寶寶’不會有什麼‘語言障礙’。”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