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徐紹史回應經濟熱點: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7%左右

2017年02月16日 13:25:5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原標題:預計2016年中國經濟增長6.7%左右——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回應經濟熱點

  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記者 安蓓)中國經濟走勢如何?企業成本高不高?2017年去産能如何推進?中國債務風險大嗎?中國對外投資政策會不會改變?

  10日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主任徐紹史針對經濟熱點問題作出回應。

  經濟走勢如何?

  2016年初,面對中國經濟增速的持續緩慢回落,有人稱中國經濟可能出現硬著陸。一年後,中國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十三五”實現良好開局,有力回擊了對中國經濟的種種質疑。

  “中國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産業結構不斷優化,預計全年經濟增長6.7%左右。”徐紹史説。

  他説,2016年中國經濟總量預計將突破70萬億元人民幣,增量約5萬億元,與五年前經濟年增長10%的增量基本相當,相當於1994年的中國經濟總量,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表現突出。

  “從2009年首次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第一大貢獻國以來,中國持續為全球經濟提供充足動能。”徐紹史説,中國將很好應對風險和挑戰,保持經濟平穩運作,對世界的貢獻會越來越大。

  2017年中國經濟面臨的內外環境依然複雜嚴峻。徐紹史表示,中國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確保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企業成本有多高?

  近期,一些企業家關於製造業成本、企業稅負的議論引發關注。

  “一些個案具有特殊性,不必過分解讀。對中國企業的成本,還需做客觀科學的分析。”徐紹史説,中國市場很有競爭力,依然是外資最佳投資國之一。

  他説,通過簡政放權、減稅降費,2016年中國降低企業成本1萬億元左右。其中,全面推進“營改增”為企業減負約5000億元;涉企收費減負560億元;企業用能成本減少約2000億元;前11個月利息負擔減少787億元;物流成本降低350億元左右;制度性交易成本進一步下降。

  據統計,1月至11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成本同比下降0.14元,主營業務收入利潤率同比提高0.26個百分點。

  徐紹史説,未來將進一步簡政放權、降稅減費,減輕企業負擔。企業也要練好內功,加強管理,降本增效。

  去産能如何推進?

  2016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開局之年。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推進初見成效。

  去産能是五大任務之首。徐紹史説,2016年鋼鐵去産能4500萬噸、煤炭去産能2.5億噸的年度任務提前超額完成。其中煤炭去産能涉及62萬職工,鋼鐵去産能涉及18萬職工,到去年底已安排近70萬。

  “2017年去産能還會擴圍,一些産能利用率低、過剩産能嚴重的領域也會納入去産能範疇。”他説,“三去一降一補”任務會更重,將進一步強化安全標準和落後産能標準,抓住“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加快退出關停,同時守住安全生産的底線、妥善安置職工的底線、依法依規和誠信履約的底線、保證穩定供給的底線。

  中國債務風險大嗎?

  中國債務率和企業杠桿率是近期市場關心的熱點之一。

  徐紹史説,中國的總杠桿率在250%左右,在主要經濟體中處於中等水準,大體跟美國相當,低於日本、西班牙、法國和英國。其中,政府和居民杠桿率在主要經濟體中最低,政府杠桿率約40%,居民杠桿率也是40%,中央政府杠桿率僅16%。

  “不可忽視的是,非金融企業杠桿率偏高,測算有150%左右,高於其他一些主要經濟體,要積極降低企業杠桿率,防範高杠桿率帶來的風險。”他説。

  徐紹史説,對這一問題要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客觀看待。一是中國的債務有高儲蓄率支撐,引發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較低;二是中國的債務主要是內債,外債比例很低,非金融企業外債餘額佔比只有4%左右;三是企業杠桿率高和融資方式有關,企業大量融資以銀行貸款為主,直接融資特別是股權融資比重不高。

  截至目前,工農中建四大商業銀行以及一些資産管理公司已與23家企業簽訂市場化債轉股框架協議,協議額超過3000億元。“降低企業杠桿率還是要綜合施策,加快‘僵屍企業’出清,深化企業改革,建立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的長效機制。”他説。

  中國對外投資政策會不會改變?

  有媒體報道,中國企業2016年跨境並購交易額超過2000億美元。

  徐紹史説,2016年1月至11月,非金融類境外投資已達1617億美元,同比增長55.3%,全年估計達1700億美元。“並購數額肯定沒那麼大。”

  “中國支援對外投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他説,中國政府支援國內企業,特別是有能力、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真實合規的對外投資,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和國際産能合作,既有利於産業轉型升級,也有利於推動跟世界各國的務實合作。

  “我們也注意到,在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同時出現一些不夠理性的傾向,可能會引起風險,要加強引導。”徐紹史説,國家對大額非主業投資和一些不規範投資行為進行真實性、合規性審核,引導企業審慎決策、精準投資、理性投資。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