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湖北基層公務員臥底輾轉4萬公里 破6.2億傳銷案

2017年02月13日 11:23:05  來源:湖北日報
字號:    

  原標題:一名基層公務員的擔當──記“打傳”工商幹部張亮

  編者按

  茫茫人海中,他並不起眼。

  不過是名年輕的工商局科員,他卻歷時一年多,行程4萬多公里,破獲一起涉案金額6.2億元的網路傳銷大案。

  在做與不做之間、在做個大概與做到極致之間、在遇難退縮與迎難而上之間,本文主人公張亮,做出了毫不猶豫的選擇:積極去做,做就做好,決不退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了黨和人民事業,我們的幹部要敢想、敢做、敢當,做我們時代的勁草、真金。

  省委書記蔣超良要求,爭做勇於擔當、真抓實幹的表率。

  以張亮為鏡,我們每一名黨員幹部特別是比他職位更高、責任更重的領導幹部,看到的是什麼?又該如何行動?當深思,當共勉。

  眼前這位,一米七齣頭,不魁梧,甚至略顯單薄。38歲,看上去倒還像個小夥。跟人説話時,眼神透著陽光,又有幾分靦腆。

  上月底,整整兩天,我們一直聽他講述驚心動魄的打擊傳銷故事:隻身臥底傳銷隊伍;輾轉4萬多公里取證;反被傳銷組織舉報……

  不過是一名普通的基層公務員,是什麼讓他決心豁出命、也要端掉傳銷窩點?

  在帶著疑問的探尋中,我們記住了他的名字——張亮,咸寧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分局科員。

  一份意想不到的法律意見書

  “法律泰斗都説這不是傳銷,你憑什麼?”

  2016年1月5日,咸寧市工商局來了一位代理律師,對方毫不客氣地甩下一份法律意見書。

  翻開意見書,張亮心裏一驚,6名國內法律權威專家的簽名赫然眼前。

  他知道,一場真正的較量,開始了。

  事情得從2015年4月説起。“廣州雲在指尖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涉嫌傳銷,請工商部門查處。”張亮接到舉報。“打開網站一看,嚇一跳。”張亮説,當時“雲在指尖”打著“全新商業模式”“分享賺錢”等噱頭,瀏覽人數已達1.2億,微信等關注人數2400余萬,直接參與人數260多萬。

  在“打傳”一線摸爬滾打多年,直覺告訴他,這是個大案。

  但“雲在指尖”到底是違法傳銷還是“創新創業”,當時沒有定論。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張亮決定化名臥底,一探究竟。

  20多天裏,通過購買商品繳納“入門費”,按照金字塔層級發展下線和業績,張亮獲得了佣金。

  “滴滴”,當佣金到賬短信提示音響起的那刻,張亮心裏有底了。

  2015年7月20日,咸寧市工商局在省工商局備案,正式立案調查“雲在指尖”,張亮成為調查主力。

  在掌握相關證據後,2015年11月25日,咸寧市公安局溫泉分局依法對“雲在指尖”涉嫌傳銷活動相關資金賬戶予以凍結,凍結金額2400萬元。

  隨後,當事人浮出水面。雲在指尖公司代表及法律顧問等來咸寧了解情況,承認違法並表示願意接受法律法規的處罰。

  “一切很順利,以為案件很快會完結。”張亮説。

  沒想到,當事人取得法律意見書後,態度完全變了。

  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國家鼓勵的事,萬一查處中有偏頗,不僅自己身敗名裂,還會危及工商系統的權威。

  大是大非面前,案件何去何從?“是不是傳銷,要讓法律來判定,要用證據來説話。”權威面前,張亮沒有退縮,他説自己雖是小人物,但要做“打不死的小強”。

  4萬多公里的漫漫取證路

  掌握鐵證,談何容易。

  鎖定這片“雲”,破解複雜的佣金鏈條、傳銷層級,必須打開其後臺數據庫。

  張亮南下廣州,在騰訊公司調取資料時發現,“雲在指尖”所有數據都存儲在另一大網際網路巨頭公司——阿里巴巴。

  馬不停蹄,張亮又趕赴杭州。

  歷時20多天排隊、走程式、説好話、焦急等待後,張亮終於從阿里巴巴拷貝回“雲在指尖”其中一台伺服器近1TB的數據,連夜趕回咸寧破解。“調取數據,阿里巴巴有非常嚴格的內部審批程式。”張亮説,剛拿到數據時非常興奮,以為馬上能大功告成。不曾想,這才開了個頭。“這裡面只是暫存資訊,完全無用。”電腦專家的結論,有如當頭一盆冷水。“仔細分析,或許能發現蛛絲馬跡吧。”專家的安慰,又讓張亮重燃希望。

  數據分析沒有捷徑。日日夜夜盯著海量數據,電腦專業畢業的張亮終於找到下一個IP地址,信心滿滿地再赴阿里巴巴。

  一個月後,根據這個IP地址,他第二次拷回數據,但裏面全是程式運算源碼,依然不是要找的證據。

  沮喪、焦灼,涌上心頭。

  張亮索性跑到阿里巴巴,要求調取所有跟“雲在指尖”相關的伺服器數據。“至少等3年!”工作人員回答。

  原來,“雲在指尖”在阿里巴巴租用了整整29台伺服器,空間有60TB。

  這些數據,用辦公電腦裝,需要120台,用10M頻寬24小時不間斷下載,需要3年才能下完。“雲在指尖”是網路式分佈存儲的雲伺服器,外人想在浩瀚的數據中找到痕跡,很難。

  “什麼時候有結果?”面對領導、同事、家人的關切詢問,張亮無言以對。

  一次次接近,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一次次砥礪前進,又一次次重回原點。

  調查取證中,張亮的意志、身心受到殘酷挑戰。

  放棄麼?

  “傳銷,往往披著精美的外衣,刺激著人們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的慾望,衝擊腳踏實地、勤勞致富的傳統價值觀。”張亮説,再難,也要找到“雲在指尖”的傳銷鐵證。

  世上最怕不服氣。張亮鼓勵自己做個“不倒翁”。

  歷時6個月,9赴騰訊、8赴阿裏,張亮終於拷貝回想要的數據,成功破解“雲在指尖”的運作鏈條。

  而這些,僅是取證的一個環節。

  一年多的調查取證中,他在廣州、杭州、廈門、重慶等多個城市間奔波,日夜兼程4萬多公里——

  年邁的老父親中風住院時,他正在出差取證的途中,家人向他隱瞞了病情;

  3歲女兒的幼兒園家長會時,他正伏案辦公桌前,分析數以億計涉案資金的來龍去脈;

  體弱的妻子扛著大米上樓累得氣喘吁吁時,他正輾轉重慶、廈門等地,想方設法為電子證據做司法鑒定。

  他不是一個無情無義的人。

  “爸爸,你天天加班,是不是不愛我了?”電話裏,聽到女兒稚嫩的聲音,張亮忍不住潸然淚下。

  “面對家人,我很愧疚,但查案是職責所在。”張亮説,要對得起帽子上的國徽,對得起這身制服。

  一封突如其來的舉報信

  “咸寧市工商局工作人員張亮一意孤行,對公司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要求停止案件調查,並對張亮進行行政調查……”看到有關部門轉來的舉報信時,張亮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得知張亮始終鍥而不捨地在取證,“雲在指尖”雪花般的舉報信,寄到了從中央到咸寧各級紀委以及主管部門的信箱。

  被舉報,對一個公務員而言,絕非小事。

  法律權威面前,自詡為“小人物”的他沒有放棄;迷霧重重的取證面前,自勉為“不倒翁”的他沒有放棄;然而,面對接連不斷的舉報信,身為公務員的他,還有冒著“槍林彈雨”繼續向前的勇氣麼?

  取得證據只是獲取證據鏈的一步,而此時,對手已開始向他發難,之後呢?

  張亮下定決心:豁出去了,為職責而戰!

  5000多封往來郵件要梳理、6.2億元的資金流水要審計、數十TB的電子數據要分析、6000多種商品資訊要統計、幾百家供貨商要調查……

  要形成一個完整的證據鏈,何等艱辛。

  記不清多少個夜裏,孤燈挑戰到天明;週末、節假日已完全沒有了,睜開眼就是證據、證據、證據。

  2016年端午節,原本計劃帶妻女回家看看父親,但涉案資金審計出現突發情況,不及時解決將影響整個案件進度。

  張亮不得不再次失信于家人。他扛起兩大包銀行賬目,乾脆住進了辦公室。

  餓了吃泡麵,睏了打地鋪,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假期第三天,妻子帶著女兒到單位送飯,打開辦公室的門,映入眼簾的是滿屋鋪放的銀行賬目,滿眼血絲的丈夫。“你何苦這樣逼自己,世上的案子你辦得完麼?”妻子心疼地掉淚了。“不能讓這麼多人掉進傳銷陷阱,遇到一件就要辦結一件。”張亮輕聲説著。

  功夫不負有心人。

  一件件核心證據被鎖定確認。2016年6月,張亮終於掌握了“人員—層級—資金—傳播過程—社會影響”等各方面完備的證據體系。

  對手間的第一次握手

  2016年7月18日,一場聽證“拉鋸”會在咸寧市工商局會議室拉開序幕。

  一方是以張亮為主的咸寧市工商局團隊,一方是“雲在指尖”聘請的知名高校律師團隊。

  聽證,意味著案件已進入最後程式。越是最後,越不能掉以輕心。

  一個個問題核清,一份份證據亮出,一個個證人出面……

  整整10天,面對面交鋒,對方律師團隊在詳實證據面前,低頭了。

  騰訊微信安全風控專家李海浩因為“雲在指尖”案件認識張亮,一路下來,成了無話不説的朋友。“每次問他在哪兒,總是回答在出差;淩晨兩三點,為某個數據‘騷擾’我一點不奇怪。”李海浩説,張亮身上的堅韌和擔當是最讓他感佩的。

  服氣的不僅是夥伴,還有對手。

  2016年8月4日,結案前,“雲在指尖”實際控制人鄭某與張亮面對面。“憑什麼説我們是傳銷?”鄭某仍質問。“就憑這些!”張亮再次攤開所有證據。

  紙版證據資料,壘起近1米高;電子版證據資料,裝了十幾個硬碟。其中包括,當事人財付通交易流水、相關銀行賬戶流水、微信平臺相關的證據材料、公司主要人員的往來郵件、線下人員的書證人證、廠家調查筆錄、委託鑒定機構出具的三份電子數據鑒定書、公安機關的電子數據勘驗報告、會計師事務所的資金審計報告等系列第三方證據。“你是怎麼弄來的?”看到海量證據,鄭某很吃驚。

  張亮一笑,將整個取證過程一一道來。

  聽完,辦公室陷入死一樣的沉寂。“我知道的,你知道了,連我不知道的,你都知道了。”良久,鄭某一改之前的傲慢,表示願意接受法律法規的處罰。

  兩人起身,第一次握手。

  一起跨度一年多的特大網路傳銷案,畫上句號。

  網友“草原”留言:“這場較量結局漂亮,但願此案能喚醒那些異想天開一夜暴富的朋友。”

  而張亮,早已開始下一個案件的征程。

  結案不久,2016年9月12日,騰訊公司發佈《微信公眾平臺關於整頓新型多級分銷欺詐行為的公告》,對類似傳銷的多級分銷欺詐行為開展專項打擊治理。

  同年12月14日,騰訊公司公佈“守護者計劃”十大案件,“雲在指尖”案排第二位。騰訊表示,“雲在指尖”是利用移動社交平臺傳播發展、規模最大、起步最早的新型網路傳銷案件,該案為微信生態下的新型傳銷治理樹立了典型案例,具有“風向標”意義。

  同年12月20日,國家工商總局發佈七件網路傳銷典型案例,“雲在指尖”案排第一位。

  來源:湖北日報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