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臺灣豪言自製隱形戰機 財力技術均遭外界質疑

2017年01月25日 06:34:52  來源:環球網
字號:    

  原標題:臺豪言自製隱形戰機遭質疑:財力和技術能達到嗎?

  [環球時報駐臺北特約記者 崔明軒]臺“防長”馮世寬宣佈,除了目前正在進行的高級教練機及潛艇等戰艦“國造”外,還將研發新一代隱形戰機。“大鵬部長”雖然“膽氣豪壯”,但自製戰機的難度之高,恐怕不是一兩句壯語就能克服的。不少人心中都打了個問號,臺灣真的具備這樣的能力嗎?

  馮世寬23日晚在和媒體餐敘致辭時稱,蔡英文上任後,“國機與國艦國造”是“國防部”非常重要的政策,在“潛艇國造”部分已有許多進展,還有一項承諾就是研發新一代戰機。他稱,漢翔公司的前身是“航發中心”,當時就曾接到許多訂單,加上派許多人出去受訓,讓臺軍能夠有能力把打造“經國”號戰機的任務變成“國機國造”,而空軍最近成立的“空軍航空科技研究發展中心”對未來發展非常重要。蔡英文在“國防部新春餐會”致辭時還提到,最近一段時間,“空軍捍衛領空的努力,以及對於遼寧號在海峽中線以西的活動,各軍種都應對得宜”。

  據臺灣《聯合報》24日報道,“國防部”曾公開表示,下一代戰機必須具備短距起降及隱形等功能,才能滿足臺灣的防衛需求。當有記者問馮世寬對新戰機的性能設立什麼標準時,他回應稱,“必須要有雷達匿蹤(隱形)能力”。報道稱,“國防部”目前正在研發的下一代戰機將採取雙發動機設計,使用的發動機以“經國”號使用的TFE—1042—70為基礎,研改將發動機放大,作為下一代戰機的推進系統。三立新聞網稱,馮世寬曾任漢翔公司董事長,負責生産“經國”號戰機,當時就已有研發下一代戰機的構想,但受限于經費不足,“此次馮接任部長,即重新啟動下一代戰機的研發計劃”。未來新戰機將取代“經國”號,成為臺灣空防主力戰機。臺軍方人士稱,臺灣目前正爭取美方出售F—35B戰機,但這與臺灣自主研發新一代戰機並不衝突,“唯有擁有新一代戰機的關鍵技術,或在許多技術項目上獲得突破後,才有更多籌碼爭取F—35B”。

  蔡英文2015年10月競選期間拋出“國防産業政策”,提出三項發展重心,其中第一項就是戰機。她承諾將以臺中、臺南及桃園“中科院”為據點發展航太工業,除了無人飛行載具持續研發外,還將推動高級教練機的自研自製,並啟動下一代戰機研發。其他兩個重心,分別是以高雄、屏東和宜蘭等地方為基地的船艦工業,以及以臺北、新竹為基地的資訊安全産業。據《中國時報》24日報道,空軍為此成立“航空科技研究發展中心”,今年1月1日正式編成,專責“國機國造”的督管、下一代戰機概念設計和研發作業,執行各項測試評估。據悉,臺空軍教練機“國機國造”已成定局,命名為“藍鵲”,初步構想是局部修改“經國”號雙座戰機,主裝備系統不變,但拆除戰機雷達、機炮與尾管等,機身將採用複合材料以減輕重量,主起落架位置稍作外擴修改,並調降飛機進場與落地速度。

  針對臺灣的新戰機計劃,業界人士疑慮重重。臺海安全研析中心主任梅復興24日在臉譜稱,早在10年前,漢翔就曾提出自行研發下一代戰機的計劃,具備短距起飛、垂直降落、雷達暨紅外線隱形等能力,當時粗估需要經費約800億元新台幣,耗時約10年,但陳水扁以及馬英九當局並未支援,只好作罷。他説,發展新一代戰機所需之技術及系統當然難度極高,所需投入資源也極為龐大,但並非不可能,“比較值得討論的是,臺灣有沒有絕對必要自行研製相當於第五代的戰機?也就是説,在換裝需求期程內,外購新一代戰機是否已確定無望了?” 梅復興進一步質疑稱,“以我們當前的國力,有無能力同時負擔潛艦(潛艇)國造和新戰機的研製,且無礙其他建軍備戰所需投資?”

  前“立委”林鬱方24日稱,新戰機不但要有隱形功能,還要追蹤隱形飛機,但臺灣的科技能否達到,他非常存疑;目前只有美國、俄羅斯造的先進戰機有比較好的設備跟發動機,“中國大陸努力了十幾年,自造的戰機都不算成熟,更何況臺灣?”他還説,臺灣連高級教練機都未必能造好,馮世寬就喊著要造戰機,非常不務實,也沒考慮臺灣“國力”跟財力。《聯合報》24日評論稱,雖然早在20年前,臺灣就有製造“經國”號的先例,但平心而論,在許多關鍵技術與關鍵零件上,都大量得到美方協助。而以現今的國際政治局勢,美國以外的其他地區幾乎都不敢協助臺灣的武器發展。因此,美方對於相關技術協助與轉移,到底願意把門開得多大,也將是臺灣“國造戰機”能否上路的關鍵。文章同時提到,武器研發的成本越來越高,“以國軍而言,現有5個第一線戰鬥機聯隊,總需求大約只有300架。這麼少的生産量,卻需負擔研發成本,必然使價格高到難以想像”。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