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將公佈 禁與就業創業掛鉤

2017年01月24日 06:23:11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原標題: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將公佈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1月23日召開2016年四季度新聞發佈會。會上數據顯示,2016年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四季度末全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2%,低於4.5%的年度調控目標,這一數據也創下近年新低。

  對於《經濟參考報》記者提出的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相關問題,人社部新聞發言人表示,下一步將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清單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清單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就業 2016年目標超額完成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盧愛紅在23日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2016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14萬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554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169萬人,超額完成全年目標任務。

  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與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産業結構優化、改革紅利的釋放以及就業政策的密集出臺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6.5%至7%區間,儘管與前幾年的高增長相比有一定回落,但在全球範圍內看仍十分亮眼。

  自2012年以來,我國勞動年齡人口呈現總量持續下降的趨勢,但受教育等因素影響,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存在滯後期,所以目前城鎮新增勞動力仍然處於高位,農業轉移勞動力仍然保持一定的規模,所以就業總量的壓力依然比較大。

  同時,就業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有一些企業很難招到技能人才、高層次人才,也有些勞動者很難實現穩定就業。此外,區域、行業、企業就業情況的分化趨勢也在凸顯,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增多。

  盧愛紅表示,2017年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的基本面沒有變,但穩中有憂。“比如説經濟發展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這是中國經濟的一個大趨勢。我國經濟發展仍處於合理區間,經濟總量增大、經濟結構優化以及商事制度改革、簡政放權等帶來的紅利持續釋放,還包括新型城鎮化、‘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部署的推進實施,特別是‘雙創’蓬勃發展,新技術、新業態的不斷涌現,也都將進一步拓展就業增長空間,對就業的拉動能力進一步增強。”

  青年就業是世界性的難題,對我國來説尤其突出。盧愛紅強調,今年高校畢業生將達到795萬人,佔城鎮新成長勞動力的一半多,就業任務非常繁重。“人社部門將堅持把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進一步採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會同有關部門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千方百計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他説。

  盧愛紅進一步指出,將繼續完善和落實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扶持政策,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健全服務保障機制,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促進計劃。加強有針對性的就業服務,提升就業服務資訊化水準,更好促進高校畢業生與用人單位對接。

  社保 基本養老保險方案將出臺

  發佈會上公佈的數據顯示,去年,我國社會保險覆蓋範圍持續擴大,截至去年年底,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9億人、7.5億人、1.8億人、2.2億人、1.8億人;五項基金總收入為5.3萬億元,同比增長14.7%,總支出為4.7萬億元,同比增長19.3%。

  此外,人社部明確提出,將出臺實施完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總體方案,出臺實施企業年金辦法,深入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構建包括職業年金、企業年金和商業保險的多層次養老保險體系”。《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三支柱養老金頂層設計將很快面世。

  三個支柱養老金的改革各自面臨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表示,從供給側看,三個支柱的養老金均為繳費型制度,尤其是第一支柱正處於降費改革的過程之中,如何統籌安排三個支柱養老金的繳費資源及其替代率分佈值得討論。從需求側來看,三個支柱的改革都要講究“獲得感”,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增加他們的收益;從投資體制來看,這是三個支柱的“中端”環節,如何提高風險投資收益,如何擴大機構投資者的數量和規模,如何令其優化産權效率成為資本市場的正能量等等,所有這些都對“中端”的投資體制提出嚴峻挑戰。

  鄭秉文認為,提高投資回報水準是提高退休收入水準的重要來源。三個支柱養老金深化改革能否到位,將決定養老金規模能否持續快速增長,能否從中分離出或建立起長線投資基金,能否有效地將天文數字的銀行存款“轉換”為養老基金,進而成為資本市場的“定海神針”。三個支柱養老金的改革對資本市場的發育和繁榮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資本市場能否真正成熟起來,反過來對養老金的安全性和收益率又起到決定性作用。

  而對於備受業界關注的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問題,盧愛紅強調了“穩慎”的態度,並依然把“多措並舉”作為基金保值增值的運作方向。去年10月,人社部曾表示,人社部將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組織第一批委託省份與社保基金會簽訂合同,公告第一批養老基金管理機構。

  新規 職業資格目錄外禁設職業資格

  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將在上報國務院審定後對社會公佈,下一步是否會有調整或者增補?對於這一問題,盧愛紅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至今已取消職業資格433項,完成國務院確定取消70%的目標,下一步將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制度,清單外一律不得許可和認定職業資格,清單內除準入類職業資格外一律不得與就業創業掛鉤。

  他表示,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工作是人社部落實“放管服”改革、政府審批制度改革的一項重大改革措施,是降低就業創業門檻、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促進創業創新的一項重大改革。

  據了解,2014年以來,人社部已經先後7批取消了433項國務院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現在這項工作進入另一個階段,在削減職業資格比例的基礎上,改革深化和推進後續工作。其中一項重要改革,就是人社部研究提出了建立國家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管理制度。2016年12月份,人社部將擬列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的151項國家職業資格向社會進行了公示,目前正在按程式系統梳理社會各界提出的意見。

  盧愛紅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下一步,人社部將按程式報請審定以後,向社會公佈這個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包括職業能力、水準評價、職業資格準入等方面。

  此外,今後凡新設國家職業資格,須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納入職業資格目錄清單。同時人社部對這個目錄清單保持相對穩定,實施動態調整,還要接受社會監督。

  今年1月5日,人社部又印發了進一步減少和規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的改革方案,提出了下一步改革任務和工作措施。在集中做好清理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工作的同時,人社部將從建立長效機制、完善政策體系、加強法治建設等方面,進一步完善我國職業資格制度,實現職業資格改革既“瘦身”又“健體”、既治標也治本的目標。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