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眾志成城拔窮根 福建下黨村脫貧路上撒播希望

2017年01月16日 09:37:32  來源:華龍網
字號:    

  王明江在茶廠做包裝茶葉的工作,如今一家人順利脫貧。記者 祝可 攝

   華龍網1月15日10時31分訊(記者 祝可)不知翻了多少座山,車輛沿著蜿蜒的盤山公路向前,終於抵達了大山深處的福建省壽寧縣下黨鄉。這裡山高路遠,素有壽寧的“西伯利亞”之稱。 據説,1988年建鄉時,下黨因無公路、無自來水、無電燈照明、無財政收入、無政府辦公場所,被稱為“五無鄉鎮”,村民每人平均年收入一度不足200元。就是這樣一個特困鄉,近年來卻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條別樣脫貧路。1月14日,2017全國網路媒體“走轉改”新春走基層採訪團一行來到壽寧下黨,進行實地採訪。

   從“負”到“富” 特困村民一年時間全家脫貧

   在森林茂密的壽寧縣下黨村一個小山坡頂上的廠房裏,51歲的王明江正在做著茶葉包裝的工作。2015年,長期在溫州等地打零工的他回到家鄉,加入下黨蓉黨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大兒子一起為家鄉産業打工。他説,以前在外打工,四處漂泊,風餐露宿,一個月三千多工資,最多能存上千把塊。現在上班就離家五分鐘的路程,同樣的工資卻能存到兩千多,感覺生活充滿希望。

   2014年11月,下黨蓉黨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將建檔立卡貧困戶納入其中,王明江一家就是其中一戶。前些年,因大兒子王有長患肌肉萎縮症,為治療疾病,家中花光了幾乎所有積蓄,還負債十幾萬,全家因病返貧。為了還債,王明江不得不背井離鄉,常年在外打工。妻子體弱多病,還有患病的大兒子需要照顧,家裏的日子是一天不如一天。

   2015年的一天,王明江被村幹部給叫了回來:“回村裏來工作吧,我們給你找路子。”於是,王明江回到下黨村,和病情已經好轉,能幹點輕活的大兒子王有長一起,加入下黨蓉黨農民專業合作社。

   在合作社打工,爺倆年收入約有4萬元。通過合作社“定制茶園”平臺,他們每年茶青收入在1萬元左右。小兒子王有華外出務工,年收入約一萬元。2016年,王明江一家年收入達到6萬左右,每人平均收入約1.5萬,遠超全鄉9400的每人平均收入,實現全家脫貧。

  如今的下黨村是個美麗的村鎮。記者 祝可 攝

   從“無”到“有” 定制茶園開啟脫貧新模式

   王明江只是近年來眾多下黨回歸的農民之一。這個閩東四個特困鄉之一鄉鎮,如今,早已擺脫“五無”尷尬局面,舊貌換新顏,那些曾因窮困紛紛背井離鄉討生活的人們紛紛回鄉謀求新生活,新發展。

   近30年的扶貧開發,深山窮鄉到美麗鄉鎮的華麗嬗變,離不開各級黨委、政府、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援,更是當地幹部群眾擺脫貧困的不懈追求和滴水穿石、持之以恒的精神堅守。

   據了解,從2004年開始,福建省以及市級各部門陸續下派幹部到下黨部分村莊駐村幫扶。2014年7月,福建省委組織部下派曾守福任壽寧縣下黨村第一書記。他帶領村領導班子推出“定制茶園”項目,利用“消費扶貧+産業扶貧”,讓先富的村民帶動大家,研究制定機制和標準,讓村民、村集體和引入的企業實現三方共贏,形成全鄉農民的增收點。

   “定制茶園這種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工具,將貧困村的産業與大眾扶貧、消費需求有效對接,市場具有廣闊性。”曾守福説,通過整合資源、打造品牌、保證品質,可讓村民收入普遍翻倍。

   這兩年,扶貧定製品牌“下鄉的味道”逐漸為人所知。曾守福説,下黨提出了一個消費扶貧的理念,要做中國第一個扶貧定制茶園,就創設了自己的一個品牌叫做“下鄉的味道”。

  下黨村的石鋪小道。記者 祝可 攝

   從“貧”到“精” 旅遊扶貧打造脫貧新思路

   2015年,下黨村被列入第三批國家傳統村落,並納入全國鄉村旅遊扶貧觀測點,引進專業策劃團隊,幫助策劃實施了29個旅遊開發項目。下黨村籌資3200多萬元完善“紅色下黨”旅遊景區基礎設施建設,致力將下黨打造成為全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典型示範鄉鎮。

   去年,下黨村被評為首批“中國千千萬萬鄉村旅遊品牌村”、“中國鄉村旅遊示範村”。旅遊業的興起有效帶動了民宿、農家樂等第三産業的發展,村民收入大幅增加。目前,村裏辦起了6家賓館、3家民宿、5家農家樂,帶動20多名年輕人返鄉創業。

   2016年,下黨村財政從2014年的零收入增長到20多萬元,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從2014年的4200多元增加到11000多元,帶動27戶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黨建脫貧、産業脫貧、旅遊脫貧,下黨人的路越走越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