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航太2017年“小目標”:要從月球取回一捧土

2017年01月03日 11:07:5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在已經過去的2016年,中國航太交了一份令人滿意的成績單: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五號、七號成功首飛,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正式投入使用,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行任務圓滿成功……我國全年宇航發射次數超過了俄羅斯的17次,以22次的成績與美國並列世界第一。

  2017年,中國航太將再創新高。記者了解到,我國全年計劃實施約30次發射任務,不僅載人、探月、北斗、高分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將繼續推進,在通信衛星、遙感衛星、科學實驗衛星以及商業航太領域也將“多點開花”。中國航太要幹哪些令人期待的大事?

  貨運飛船要給天宮二號“送快遞”

  中國載人航太工程辦公室主任王兆耀此前表示,我國首個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將於2017年上半年,在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由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開展推進劑補加等試驗。

  北京航太飛行控制中心副主任李劍此前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天舟一號是我國全新設計的飛船。它擁有兩個獨立設計的推進劑儲箱,不僅為天宮二號攜帶一箱推進劑,用於自身控制的推進劑也可以“轉讓”。

  “推進劑補加是‘慢工出細活’的過程,需要5天左右時間。”李劍説,以前無人及載人飛船的對接機構主要是電路連接,為了補加燃料,貨運飛船跟天宮二號增加了液體連接,而且推進劑和氧化劑分別有不同介面。燃料補加共有30多個步驟,所需地面操作十分複雜。

  天舟一號的軌道設計也與此前飛船不同。“此前神舟飛船是‘28圈轉自主,31圈完成對接’,整個過程要2天左右。”李劍説,“貨運飛船的設計是3到5天完成對接,因為沒人,不用很著急,可以用更多圈次來節省調姿所需的燃料。燃料省得越多,可用於補加的就越多。”他還透露,此次任務中將開展一項快速對接試驗。目前俄羅斯已率先在貨運飛船上實現了快速對接,整個過程僅用4到6圈就能完成。我國也將開展相關試驗,技術成熟後可用於載人飛船對接。

  與天宮二號對接後,天舟一號的工作時間將達到半年左右。我國將開展試驗,利用它對空間站姿態、軌道進行控制。

  嫦娥五號要從月球帶回土壤

  中國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近日表示,我國將在2017年12月前後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月球軟著陸以及採樣返回。這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後一步即將完成。

  中國航太科技集團公司五院科技委顧問葉培建院士介紹,嫦娥五號包括軌道器、返回器、上升器、著陸器四部分。到達月球軌道後,軌道器和返回器繞月飛行,著陸器和上升器在月面降落。著陸器用所搭載的採樣裝置在月面採樣後,裝入上升器所攜帶的容器裏。

  隨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與軌道器、返回器組成的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把採集的樣品轉移到返回器後分離。軌道器、返回器組合體飛向地球,在距離地面幾千公里時分離,最後返回器回到地球。

  中國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介紹,嫦娥五號重達8.2噸,將由我國目前推力最大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此次任務有望實現我國開展航太活動以來的四個“首次”:首次在月球表面自動採樣;首次從月面起飛;首次在38萬公里外的月球軌道上進行無人交會對接;首次帶著月壤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

  重大工程、商業航太多點開花

  2017年,我國多項航太工程將繼續推進。

  記者了解到,我國新一代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信號體制已經確定,計劃于2017年公佈,北斗系統全球組網也將拉開序幕。繼2016年成功發射3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後,目前我國已有22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軌運作,其中新一代衛星達到7顆。“如果能在2018年以前發射18顆左右新北斗衛星,就將構成全球基本星座。” 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承其説。

  國防科工局重大專項工程中心主任、高分專項工程總設計師童旭東此前透露,我國將於2017年發射高分五號衛星。高分五號裝有高光譜相機和多部大氣環境和成分探測設備,將與此前發射的4顆高分系列衛星組網運作,進一步豐富我國自主高解析度遙感數據類型。

  此外,我國風雲家族等氣象衛星有望添丁,首顆高通量衛星中星16等通信衛星蓄勢待發,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張衡一號電磁監測試驗衛星以及實踐十三號等科學衛星也有望在2017年升空。

  近兩年來,我國商業航太發展迅速。1月上旬,吉林一號靈巧視頻星03星將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升空,加入吉林一號商業衛星組星。這也是快舟十一號運載火箭的首次商業發射。

  2016年年底,我國0.5米級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高景一號01組雙星升空。2017年,它們將迎來兩位小夥伴。屆時,4顆0.5米高解析度光學遙感衛星完成組網,將實現全球任意地點每天重訪一次。

  一年內,航太科工虹雲工程的首顆技術驗證星也將升空。該工程建成後,能讓用戶在世界任意角落接入網際網路。

  (科技日報北京1月2日電記者 付毅飛 )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