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2020年左右發射火星探測器 專家:談移民尚早(圖)

2016年12月28日 09:09:42  來源:北京晨報
字號:    

  我國發表航太白皮書 航太探測將走向更遠的深空

  探測火星、木星,發射長征九號大火箭,我國未來的航太探測將走向更遠的深空。昨天,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2016中國的航太》白皮書,2020年左右,我國將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對火星“繞、落、巡”探測,後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對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科學分析與研究。白皮書還首次提出“航太強國”的發展願景,到2030年,中國航太將躋身世界航太強國行列。

  未來將發射約100顆衛星

  據悉,這是我國官方繼2000年、2006年、2011年後,第四次發佈航太白皮書。

  白皮書説,未來五年,中國將加快航太強國建設步伐,持續提升航太工業基礎能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和前沿技術研究,繼續實施載人航太、月球探測、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解析度對地觀測系統、新一代運載火箭等重大工程。

  中國國家航太局副局長吳艷華在昨天的國新辦發佈會上介紹説,未來十年,我國預計將發射約100顆衛星,為中國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服務。

  適時啟動木星系穿越探測

  吳艷華表示,中國政府今年1月份正式批准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標誌著中國航太深空探測將由月球邁向更深遠的宇宙,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責任和義務。

  他表示,2020年左右,我國將發射首個火星探測器,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開展火星探測。之後實施第二次火星探測任務,進行火星表面採樣返回,開展火星構造、物質成分、火星環境等科學分析與研究。

  另外,我國還將進行小行星探測、木星系及行星穿越探測等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並適時啟動工程實施,研究太陽系起源與演化、地外生命資訊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

  2018年“嫦四”月球軟著陸

  白皮書指出,到2017年年底,我國將發射“嫦娥五號”月球探測器,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全面實現月球探測工程“三步走”戰略目標。2018年前後,發射“嫦娥四號”月球探測器,實現人類探測器在月球背面首次軟著陸,開展原位和巡視探測,以及地月L2點中繼通信。

  “長征九號”2030年左右首飛

  白皮書指出,未來五年,我國將研製發射無毒無污染中型運載火箭,完善新一代運載火箭型譜。

  吳艷華介紹説,正在啟動的新一代重型運載火箭的研製攻關,擬命名為“長征九號”。目前正在開展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吳艷華表示,初步計劃重型運載火箭的首飛時間是2030年左右。

  建設天地一體化無障資訊網路

  據吳艷華介紹,未來的重大工程還包括已經列為國家“十三五”規劃的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系統重大科技工程。通過市場化、商業化、企業化運作的方式,完善高軌通信衛星和低軌行動通訊衛星,與地面移動光纖系統進行天地互聯互通,建設覆蓋全球的資訊網路系統。建成以後,將在全球任何地點沒有通信傳輸障礙,既能夠做到實時的互聯互通,而且真正按照通信行業5G發展方向,能夠與之同步。

  支援社會資本投資商業發射場

  吳艷華還表示,在本部白皮書中,也闡述了商業航太的有關政策,對私營資本和社會資本、多元資本包括境外資本,都是持支援鼓勵的態度。

  至於大家關注的如商業發射場、商業測控等領域問題,都在深化論證,也是持開放支援的態度,這也是國際發展的趨勢。

  反對外空武器化和軍備競賽

  白皮書指出,中國始終堅持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反對外空武器化和外空軍備競賽,合理開發和利用空間資源,切實保護空間環境,維護一個和平、清潔的外層空間,使航太活動造福全人類。

  ■專家解讀

  為什麼要選擇探測火星?

  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教授焦維新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介紹,我國的火星探測在科學界已經做了大量前期研究,早在我國2007年發射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時就已經開始了。

  火星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也是四顆類地行星之一,探測火星,對於行星起源、演變、大氣層的變化等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焦維新説,探測火星不僅僅是探測這一顆星球的科學問題。從行星比較學角度看,把火星的狀態和演變過程可以和地球對比,了解到什麼因素導致太陽系四顆類地行星變得如此不同。

  從中國的責任和義務講,也應該深空探測。到目前為止,人類發射了幾十顆火星探測器,美國對所有重要天體都探測了,中國對太陽系天體的認知絕大部分來自美國、歐洲和俄羅斯。白皮書也提到,我國發展航太的宗旨是為推進人類進步作出貢獻。焦維新説,現在火星文化豐富多彩,神話傳説、科幻故事、電腦遊戲等,可是這麼多的火星文化,我國作出的貢獻還較少。擴展人類對宇宙的認識,中國作出貢獻,應該是時候了。

  現在談移民火星還不現實

  探測火星,是否為未來移民火星作準備?焦維新認為,現在談火星的地球化還是個遙遠的過程,至少是800到1000年以後的事情,現在談這個話題還為時尚早,並不現實。但隨著技術發展,可以為載人探測火星作技術準備,世界上,這個目標時間大概是2040年。

  焦維新認為,雖然現在的地球受到了破壞,但對於人類生存,相比其他星球還是更適合。不管怎麼改造火星,比如加熱讓火星地下融化有水、改造火星大氣層等等想法,在有些方面還是很難做到,火星磁場很弱,無法阻擋強大的輻射,這一點人類無能為力,不可能製造強大的磁場。

  “雖然不贊成現在提移民火星説法,但可以建造火星基地,像南極北極基地一樣,人類駐紮一段時間進行深入研究。”焦維新説。

  火星探測旅程要飛8個月

  焦維新介紹説,早在上世紀60年代,美國就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原來人們在地球上觀測到的火星有“溝渠”,以為火星上有運河,既然有人工開鑿的運河,就可能有人類存在,因此那個時期圍繞火星人的科幻故事特別多。後來探測器發現並不是運河,火星的科幻也改了方向。到目前為止,歐空局、俄羅斯都發射過火星探測器,印度雖然發射了探測器,但在科學上沒有突出成果。日本也發射過,但是失敗了,探測器並沒有被火星捕獲。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