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國將研究建立深海空間站 2020年發火星探測器

2016年08月09日 13:52:37  來源:京華時報
字號:    

  昨天,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下稱《規劃》)正式發佈。這是我國首次以“國家”命名科技創新規劃。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多項指標在未來五年將翻番或有重大躍升。其中,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從現在的18位提升到第15位,這意味著中國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

  多項創新指標將翻番或躍升

  《規劃》強調,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確保如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堅實基礎。

  在規劃描繪的未來五年科技創新發展藍圖中,我國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將大幅躍升。規劃提出12項主要指標。“首個指標就是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從現在的18名提升到2020年的第15名。第15名,意味著進入全球公認的創新型國家行列。此外,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3%提高到60%,知識密集型服務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産總值的比例由15.6%提高到20%。這是一個國家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科技部副部長李萌説。

  值得關注的是,多項指標在未來五年將翻番或有重大躍升。如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提交的專利申請量比2015年翻一番;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由2015年6.3件增至12件;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由2015年的9835億元增至20000億元。

  “近年來,我國國際科技論文被引次數世界排名不斷攀升,2015年位於世界第四。這一排名有望在不到五年時間內上升為世界第二,但和排名第一的美國尚有較大差距。”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薛瀾説。

  未來五年,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將進一步加大,目標是到2020年達到2.5%。現在我國全社會研發投入約合2000多億美元,美國是4000多億美元。過去十年,中國全社會研發累計投入相當於美國的六分之一。

  特別關注

  深空深海深地深藍

  《規劃》提出,“十三五”期間,要在實施好已有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的基礎上,面向2030年再部署一批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新部署的15個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包括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深海空間站等6個重大科技項目,以及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智慧電網等9項重大工程。

  深空

  2020年發首顆火星探測器

  “十三五”期間將發射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試驗核心艙,以及載人飛船和貨運飛船;掌握貨物運輸、航太員中長期駐留等技術,為全面建成我國近地載人空間站奠定基礎。

  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後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到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突破火星環繞和進入、著陸與巡視核心關鍵技術,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開展火星全球性、綜合性的科學探測,高起點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我國月球以遠深空探測能力的突破。

  圍繞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大規模空間活動任務需求,研製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重型運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確定合理可行的總體方案。

  深海

  研究深海移動固定型空間站

  要建立深海空間站,開展深海探測與作業前沿共性技術及通用與專用型、移動與固定式深海空間站核心關鍵技術研究。研製全海深潛水器,圍繞實施深海安全戰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製,形成1000—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應用能力。

  深地

  實現萬米油氣資源勘探能力

  深地資源勘探,揭示成礦系統的三維結構與時空展布規律,構建深部礦産預測評價體系,拓展深地礦産開採理論與技術,開發礦産資源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深部油氣資源8000-10000米、礦産資源1000-3000米的勘探能力,建立3000米深度礦産資源勘查實踐平臺、深層油氣和鈾礦資源勘查實踐平臺。

  深藍

  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覆蓋全球

  要推進天基資訊網、未來網際網路、行動通訊網的全面融合,形成覆蓋全球的天地一體化資訊網路。突破大數據共性關鍵技術,建成全國範圍內數據開放共用的標準體系和交換平臺,形成面向典型應用的共識性應用模式和技術方案,形成具有全球競爭優勢的大數據産業集群。以智慧、高效、協同、綠色、安全發展為總目標,構建網路協同製造平臺,研發智慧機器人、高端成套裝備、三維(3D)列印等裝備,夯實製造基礎保障能力。

  解讀

  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預置

  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德培表示,《規劃》高度關注顛覆性技術和基礎研究。國家對顛覆性技術要有預判、預警和預置,以此保證在未來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擁有競爭力。

  科技部副部長李萌全程參與了規劃的編制。她介紹,與以往國家科技規劃不同,本規劃首次以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命名。“十三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決勝階段。規劃提出的12項指標,是衡量産業向價值鏈高端攀升的重要指標。規劃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支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圍繞塑造更多依靠創新驅動、更多發揮先發優勢的引領型發展。

  李萌表示,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始終貫徹“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這一思想,力爭做一個高起點的規劃。“規劃彰顯時代特點,不是‘象牙塔’裏面的規劃,而是體現科技和經濟結合、體現支撐國家由大到強轉變的創新規劃。”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部部長呂薇指出,《規劃》其中一個亮點就是突出區域創新。中國各個地區發展階段、創新要素的分佈和創新能力相差較大,不可能齊步走。創新是綜合因素作用的結果,科研只是創新鏈條的一個環節。本次規劃從創新全鏈條出發,體現了整體性協調性,突出了頂層設計、系統思維和戰略思維。

  延伸閱讀

  習近平至少有9次重大場合談科技創新

  京華時報記者梳理髮現,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十分關心我國的科技創新工作,並先後9次在重大場合發表關於科技創新的講話。

  最近的一次是在今年6月份,習近平參觀“十二五”國家科技創新成果展,就科技創新領域有所指示。

  在此前的5月30日,習近平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表示,抓科技創新,不能等待觀望,不可亦步亦趨,當有只爭朝夕的勁頭。時不我待,我們必須增強緊迫感,及時確立發展戰略,全面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科技界要堅定創新自信,堅定敢為天下先的志向,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勇於挑戰最前沿的科學問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跟上甚至引領世界科技發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輪全球科技競爭的戰略主動。“創新是一個系統工程,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改革只在一個環節或幾個環節搞是不夠的,必須全面部署,並堅定不移推進。科技創新、制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個輪子一起轉。”

  在航太領域,今年4月24日的首個“中國航太日”之際,習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廣大航太科技工作者要牢牢抓住戰略機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勇攀科技高峰,譜寫中國航太事業新篇章,為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和增進人類福祉作出更大貢獻。

  在網際網路領域,去年12月16日習近平參加了烏鎮“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並視察了“網際網路之光”博覽會,表示網際網路是20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給人們的生産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很多領域的創新發展起到很強帶動作用。要充分發揮企業利用網際網路轉變發展方式的積極性,支援和鼓勵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服務創新、商業模式創新,進行創業探索。鼓勵企業更好服務社會,服務人民。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