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講解優化農業産業産品結構

2016年12月23日 13:16:26  來源:新華網
字號:    

  

 

  “農,天下之大業也。”“三農”工作一直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把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撬動了現階段強農興農的支撐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是優化農業結構。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習近平指出:“要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基礎上,著力優化産業産品結構。”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圖為:2016年4月24日至2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安徽調研。這是4月25日下午,習近平在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向村民們問好。 

  

    優化産品結構。近年來,我國農業出現了供給與需求嚴重錯位的現象。出現國外的奶粉、大米、水果等農産品大量涌入國內市場,而國內價格傷農事件頻出,甚至出現了“奶農倒奶”等極端情況。問題出在供給端——農産品結構不合理:中低端産品過剩,而高精端産品稀缺。習近平指出:“事實證明,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産品卻沒有變,品質、服務跟不上。”從我國農業的現狀來看,産品供需結構嚴重失衡。一是缺品類,想要國內也買不到;二是缺高端産品,有的品類大部分靠進口,有的甚至100%靠進口;三是量的失衡,有的品類過多、有的低端産品大量過剩。習近平指出:“我國農業發展形勢很好,但一些供給沒有很好適應需求變化,牛奶就難以滿足消費者對品質、信譽保障的要求,大豆生産缺口很大而玉米增産則超過了需求增長,農産品庫存也過大了。”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要適應市場需求,優化産品結構,把提高農産品品質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所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順應市場需求變化,增加市場缺、銷路好、品質高的農産品生産,調減滯銷品種生産;要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狠抓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品牌創建、品質安全監管,不斷提高消費者對農産品供給的信任度。當前突出的是適度調減玉米等供過於求的農産品生産,推進糧改豆、糧改飼,促進供求平衡。要樹立大農業、大食物觀念,合理調整糧食統計口徑,科學開發各種農業資源,不僅要盯著耕地、盯著糧油調整,而且還要盯著山海、盯著林草調整;統籌糧經飼發展,推動肉蛋奶魚、果菜菌菇全面發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豐富多樣的農産品供給。要著力提升農産品品質安全水準,堅持“産出來”和“管出來”兩手發力,推升我國食品和農産品生産的品質安全門檻,形成品牌擔保品質、優價激勵優質的正向激勵機制。 

   

    優化産業結構。當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促進一二三産業融合互動,提高農業發展的品質和效益”是我們優化農業産業結構的方向和重點。要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挖掘國際、國內兩種資源潛力,促進農業增産、農民增收,促進現代農業發展。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拉動農業産加銷全産業鏈條,推進一體化經營,整合産業鏈、共用價值鏈,發展壯大新業態、新産業。加強政策扶持,支援發展農産品儲運加工行銷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和農業電商等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加快推進“網際網路+”現代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産業轉型。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優質高效農業、節水農業和休閒觀光農業,全面提升農業結構合理化。要抓住電子商務引發行銷革命,推動農産品生産、流通、消費的全方位變革,讓各地農産品搭上電子商務的“無形之網”,形成跨地區産業鏈。充分利用我國旅遊消費持續升溫的契機,加快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把這種休閒性、體驗式的旅遊市場做大做好,讓更多農民參與進來,從中受益增收。目前每年全國到鄉村旅遊者超過18億人次,農民直接接待的至少在6億人次以上,各類休閒農業經營主體180多萬家。鄉村旅遊既推動農業功能拓展,又有力地推動農業行銷方式的變革。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促進融合發展,優化産業結構,著眼提高農業全産業鏈收益,努力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 

   

    優化區域結構。要充分發揮各自的區域優勢,推進農業生産向優勢産區集聚;要完善扶持糧食主産區和重要、特色農産品生産功能區的政策,形成區域分工合理、比較優勢充分發揮的生産力佈局。區域品種結構優化要穩定基本面,重在“邊際調整”,對生態問題突出地區、氣候不適宜地區有計劃地進行一些退耕、休耕、輪作,促進産品供求平衡的改善,增加生態産品供給。習近平在對“十三五”規劃建議的説明中指出:“經過長期發展,我國耕地開發利用強度過大,一些地方地力嚴重透支,水土流失、地下水嚴重超採、土壤退化、面源污染加重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矛盾。”他強調:“在部分地區實行耕地輪作休耕,既有利於耕地休養生息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有利於平衡糧食供求矛盾、穩定農民收入、減輕財政壓力。”他還強調:“要在堅守耕地保護紅線、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不影響農民收入前提下,在有關地區開展輪作試點和休耕試點。要建立利益補償機制,穩定農民收益。”當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主要農産品供求基本平衡、個別品種供過於求背景下的調整改革,是在全國主要農産品優勢産區和特色農産品産區基本形成下的調整優化,絕不能在大的區域品種結構上搞顛覆性的改革,不能搞大範圍的區域再平衡,以避免造成較大的生産力破壞和農民損失。因此,糧食主産區和主要農産品生産功能區重在“內涵式”調整,著力調優品質、節本增效,推廣清潔生産方式和迴圈農業模式。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從創新發展和綠色發展等新理念出發,明確提出優化農業生産結構和區域佈局,特別是針對我國玉米種植面積過大和國家庫存水準過高等問題,要求“適當調減非優勢區玉米種植”。今年以來,以玉米為重點的種植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鐮刀彎”等非優勢區玉米種植面積減少,糧豆輪作和糧改飼試點範圍擴大,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佈局得到優化。農業部已確定2017年要繼續調減玉米1000萬畝,累計調減總量爭取達到4000萬畝;擴大玉米大豆輪作試點,擴大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飼草料種植面積;大力穩生豬、興奶業;逐步減少近海養殖,規劃和發展“海洋牧場”,大力發展區域優勢特色農産品。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立足比較優勢,優化區域結構,重點建設好糧食生産功能區、重要農産品生産保護區、特色農産品優勢區。” 

   

    優化經營結構。優化經營體系結構是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抓手。要在穩定完善農戶家庭經營基本格局基礎上,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提高農業規模化經營水準。規模經營産出比高、抗風險能力強。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就提倡規模經營,近幾年土地流轉呈現出快速推進勢頭。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積極培育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民合作社、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援多種類型的新型農業服務主體開展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土地託管等專業化規模化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帶動農戶增加收入、發展現代農業的有效組織形式。今年5月在黑龍江考察調研時習近平強調,“農業合作社是發展方向,有助於農業現代化路子走得穩、步子邁得開。”既要發展土地流轉型的規模經營,又要發展服務引領型的規模經營,形成多元複合、功能互補、配套協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格局。要大力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為從事農業生産經營主體提供産前、産中和産後的全過程綜合配套服務,以提高營運效率和經濟效益,增強整體競爭力。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實施農業社會化服務支撐工程,擴大政府購買農業公益性服務機制創新試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新型農業規模經營主體,要講求規模有“度”,要與當地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相結合,防止農業規模經營上人為“壘大戶”,加劇土地等生産資料向少數人手裏集中,影響一般農戶就業增收,造成農村兩極分化。特別是在當前農民工外出務工形勢趨緊、下崗返鄉增多的背景下,不能搞人為求大的經營規模。要扶持發展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主體,發展服務引領型規模經營,通過土地股份合作、土地託管、代耕代種等實現統種統收、統防統治甚至統銷統結,讓單個小農戶搭上規模經營的“快車”,讓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結合起來,帶動貧困農戶和一般農戶脫貧、增收。習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上指出:“要堅持規模適度,重點支援發展糧食規模化生産。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2016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優化經營結構,把促進規模經營與脫貧攻堅和帶動一般農戶增收結合起來。”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