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東北發展要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

2016年12月20日 11:04:17  來源:經濟日報
字號:    

  這是雙鴨山市龍煤天泰煤制10萬噸芳烴項目現場(11月9日攝)。今年以來,黑龍江雙鴨山在經歷低谷後終於實現了財政收入正增長。在東北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背景下,這座老煤城實現“逆生長”,釋放出老工業基地艱難轉型的積極信號。 新華社記者 王 松攝

  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不是一時一隅之策,而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全局戰略。當前,東北振興已到了滾石上山、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要堅持把著力完善體制機製作為治本之策;把著力推進結構調整作為主攻方向;把著力鼓勵創新創業作為有力支撐;把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經國務院批准,國家發展改革委12月19日正式印發《東北振興“十三五”規劃》(簡稱《規劃》),這是國家層面促進東北振興的第四份重要文件。今年2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於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標誌著新一輪東北振興全面啟動實施。此後,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又先後出臺了《推進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三年滾動實施方案》《關於深入推進實施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 加快推動東北地區經濟企穩向好若干重要舉措的意見》。

  “這一系列文件與《規劃》共同構成了新一輪東北振興的完整政策體系。”國家發改委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司司長周建平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是推進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關鍵時期和重要戰略機遇期。《規劃》出臺,為加快實現東北振興提供了重要指引和依據。

  合力共促振興發展

  “當前東北形勢,可以概括為20個字:增速偏低,仍在築底,困難較大,分化加大,亮點不少。”周建平表示,當前東北地區經濟發展雖同比略有回升,但依然困難較大、仍在築底。與此同時,分化特徵也更趨明顯。

  據介紹,當前東北地區經濟在區域、行業、企業均呈明顯分化態勢,一些傳統的“原”字號集中地區、資源型城市産業行業發展比較困難,機器人、新材料等部分新興産業發展勢頭雖好,但塊頭還不大,對地方經濟的支撐作用還不強。

  周建平表示,正因為此,在編制《規劃》過程中,更加注重如何讓東北地區在“十三五”時期揚長避短、揚長克短、揚長補短,更加有效地提升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活力、內生動力和整體競爭力。

  針對制約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的體制性、機制性和結構性問題,《規劃》立足發展新定位,注重突出問題導向,從區域發展的角度提出“十三五”時期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總體思路及規劃佈局,著重解決東北地區振興發展中面臨的共性問題,以及重大生産力佈局、重點開發開放平臺佈局、跨省區合作和基礎設施連通等問題。

  按照《規劃》,到2020年,東北地區體制機制改革創新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取得重大進展,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提高,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並從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明顯增強、結構調整取得實質性進展、人民生活水準和品質顯著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水準進一步提升的5個方面,對振興目標作出了定性和定量闡釋。

  “作為圍繞振興主題展開的跨省區規劃,《規劃》在注意激發和保護好各地區振興發展積極性的基礎上,力爭做到統籌協調、合理安排、科學佈局。既注重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專項規劃相銜接,又力爭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共識,形成共促振興發展的合力。”周建平説。

  四項戰略齊頭並進

  《規劃》出臺後,如何抓好落實是關鍵所在。據介紹,《規劃》圍繞制約東北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提出了深化改革、創新發展、結構優化、協調發展等10個方面的重點任務。

  “《規劃》組織了相應的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把上述任務和要求落實為路徑圖、時間表。歸納來講,這些重點項目和重大工程體現了東北振興的四項戰略重點。”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政研室副主任趙辰昕説。

  完善體制機制,是東北振興的治本之策。《規劃》圍繞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通過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化國企國資改革、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推進重點專項改革,實施“對俄蒙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重點工程”“重點沿邊城市支撐能力提升工程”,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和東北亞地區合作的中心樞紐,形成有利於東北地區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實現全面振興的體制機制。

  推進結構調整,是東北振興的主攻方向。《規劃》組織了“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重點工程”“推動農村産業融合發展重點工程”、打造“裝備製造業發展重點和主要基地”等,力求通過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加減乘除”一起做,改造升級“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壯大“新字號”。

  鼓勵創新創業,是東北振興的有力支撐。《規劃》通過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協同推進産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産品創新、業態創新和管理創新,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新模式。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東北振興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規劃》通過擴大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全面推進棚戶區改造等措施,在增加基本公共服務有效供給、提升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準基礎上,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全面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切實解決好重點民生問題,使振興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激發各類主體活力

  針對當前東北地區存在的突出問題,《規劃》從強化目標任務落實、加強政策措施支援、完善規劃實施管理等方面對保障實施提出了要求。

  “在地方層面,要強化振興主體責任,轉變觀念、振奮精神、紮實苦幹,完善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方式方法,精心組織推動目標任務落實;中央部門層面,各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指導,幫助解決規劃實施中遇到的重大問題。”周建平表示。

  據悉,圍繞老工業基地振興重點關鍵領域,有關部門將研究制定綜合性政策,加強政策儲備,有效銜接短期政策與長期政策。在推動設立東北振興産業投資基金的基礎上,中央財政將進一步加大對東北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和社會民生領域支援力度。此外,國家將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東北地區支援力度,大力發展創投基金、天使基金、股權投資基金。

  “需要強調的是,要充分激發各類實施主體的活力和創造力,努力形成推動東北地區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的合力。同時,廣泛凝聚正能量,激發東北地區各族人民參與規劃實施、推動全面振興的主人翁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支援東北振興的良好氛圍。”周建平説。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