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環保部專家承認中國空氣污染嚴重:治理需用1.75萬億

2016年12月07日 13:51:57  來源:參考消息
字號: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道港媒稱,中國官員在廣東的一個環保論壇上承認,中國在幾乎所有空氣污染類別中都排在世界首位,包括二氧化硫和一氧化氮,碳排放也是如此。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6日報道,專家還指出,京津冀地區是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媒體援引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總工程師王金南的話説,要在明年之前實現中國減少污染的目標,需要投資1.75萬億元,但投資缺口給這一行動帶來了巨大障礙。

  在近日舉行的“2016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王金南説:“幾乎所有的污染物排放指標和二氧化碳排放指標在全世界排放量都是第一,整個大氣的壓力前所未有。”

  他説,在京津冀區域有大量的污染物排放,直接的結果是導致PM2.5上升,全國來看,最近幾十年能見度平均下降50公里左右,京津冀地區已經成為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工業和資訊化部官員雷文説,近10年來,國家在節能減排、環境保護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也取得明顯成效,但總體來看,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的生産模式並沒有得到最根本的改變。

  中國的工業總産值在2011年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但是工廠不嚴格執行環保標準成為污染的主要原因。

  雷文説,雖然中國大部分火電站都安裝了先進的過濾裝置,但工廠的燃煤未受到很好監管,它們繼續向大氣中排放污染物。

  工信部下屬的賽迪研究院説,2015年非電工業領域耗煤量約佔全國煤炭消費總量的46%,這些工業爐窯的環保標準沒有火電行業嚴格。

  王金南還説,環保投入不足仍是一個突出問題。中央政府承諾環保投入佔GDP的比例為1.5%左右,但近幾年真正投入環境保護的沒有那麼高,大致只有1%左右。(編譯/殷欣)

  港媒關注內地啟動排污許可制:環境治理仍面臨挑戰

  參考消息網12月6日報道港媒稱,經過多年討論,內地啟動了排污許可證制度。有關部門稱讚説,這是一項重要的環境治理改革措施。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2月5日報道,根據這項制度,環保部門將向工廠頒發排污許可證,詳細註明允許排放的污染物類型和排污規模。新措施將在年底前在火電、造紙兩個行業推行,明年擴展到15個排放大氣污染物和水污染物的主要行業。到2020年,所有排污企業都將被納入這一方案。

  報道稱,此舉旨在採取有針對性的排污單位管理措施,希望能改善整體環境品質。內地面臨日益嚴峻的污染威脅,比如籠罩在北京上空的霧霾。有關部門表示,問題之一在於環境治理措施沒有跟實際治理效果結合起來,各城市、各地區在評估治污效果時僅僅立足於紙面減排量(通過能源或資源消耗量推算得出),而不是環境品質的實際改善效果。

  報道稱,由此造成的一個結果是,沒有人確切知道某個特定單位向水體或大氣排放了多少污染物,由不同政府部門通過不同方法計算出的污染數據也往往相互矛盾,寬鬆的執法力度更是加重了問題的嚴重性。一家工廠被允許排放多少污染物,常常和該廠實際排放量沒有什麼關係。

  有關部門表示,新的許可證制度將成為改革後的環境治理流程的核心內容,其他相關政策將進行相應的調整。有官員表示,一家工廠的排放配額將根據實際環境品質改善目標進行分配,評估該廠執行效果時將參考排放配額與改善目標的協調程度。

  報道稱,不過,這套制度的試點效果不太理想。《第一財經日報》稱,一些地區從上世紀80年代末就開始進行試點,至少20個省約20萬家企業拿到了排污許可證。

  中國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專家王金南表示,還有一些挑戰等著去面對。

  舉例來講,由於不同政府部門拿出的污染數據各不相同,確定排污限額就很困難。此外,現有的許可證制度尚未納入所有污染物,比如重金屬和某些有毒化合物,而這些物質都會威脅到環境和公眾健康。(編譯/劉子彥)

  臺媒稱大陸網店賣空氣也分檔次:國産5元 進口699元

  參考消息網11月30日報道臺媒稱,大陸霧霾的頻繁出現催生了一個新的産業——賣空氣。

  據臺灣“中央社”11月29日報道,進口空氣一瓶叫價人民幣200多元,吸一口約1.2元。不過,大陸專家則提醒消費者要謹慎購買。

  賣空氣通常以礦泉水瓶包裝,標榜現裝現發,部分還打著“嚴重霧霾地區買一送一”的促銷口號。

  國産空氣售價較低,例如威海空氣標價一瓶5元;來自加拿大名為維他的空氣標價108元,7.2升一瓶;來自紐西蘭的空氣標價699元,折扣價219元,7.7升一瓶,可用180次,吸一口空氣價格約1.2元。

  加拿大維他空氣的官方微信指出,2015年5月才面世的維他空氣,經過不到8個月,銷量就已達1萬罐,春節期間的日銷量達百瓶。

  部分銷售空氣的賣家則説,沒什麼用,就是新奇産品而已。

  對於空氣作為産品來銷售,大陸工商部門表示,目前大陸現行相關法規並沒有對空氣進行品類劃分和特殊審批的要求,但也不會限制該類産品的流通。

  不過,大陸專家則建議消費者首先必須注意這類産品是否涉及虛假宣傳,其次須注意是否為沒有標明商品名稱、廠名、廠址的三無産品。

  另據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29日報道,空氣搖身一變成為有價商品後,售價也不一,空氣也被分為了不同的等級。

  包裝既有簡易的礦泉水瓶裝,也有帶呼吸面罩的壓力容器裝。

  專家表示,在大陸這類産品沒有類別劃分,涉嫌三無産品和虛假宣傳,建議消費者謹慎購買。

  瑞典報告稱北京霧霾有60余種耐藥菌 學者稱不致病

  參考消息網11月29日報道港媒稱,瑞典歌德堡大學研究人員早前發表報告,指在北京霧霾空氣中,發現逾60種對抗生素有耐藥性的基因,報告引起內地民眾擔心吸入空氣會患病。發表報告的研究員及內地專家均表示,研究結果不代表呼吸空氣就會致病。

  據香港《明報》網站11月28日報道,歌德堡大學抗生素耐藥性研究中心主任拉爾森,早前與研究團隊分析了864個來自人類、動物及世界各地不同環境的DNA樣本,結果發現與泥土、水等外部環境相比,14份北京霧霾空氣樣本中含有已知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種類最多,當中更包括對被視為“人類抗菌最後防線”、碳青黴烯類抗生素有抗藥性的基因。

  報道稱,報告引起內地民眾擔心單是日常呼吸已足以致病,內地媒體找來負責研究的拉爾森及內地專家響應。拉爾森稱,耐藥性基因與細菌致病性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目前的研事結果沒有顯示樣本中的細菌,是否真正在空氣中存活,更無法斷言帶有抗生素耐藥性基因的空氣,會産生任何感染的風險,亦不意味著呼吸空氣就有感染風險。

  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抗菌藥物組副組長肖永紅則表示,霧霾只是載體,而不是導致耐藥性上升的因素;全國細菌耐藥監測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鄭波也表示,霧霾對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等的健康肯定有害,但目前沒有證據表明霧霾導致耐藥性基因及耐藥性細菌流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