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全國9億多選民參選 中國新型民主制度獲世界認可

2016年12月07日 07:18:29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百歲老人馮乃光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北京市東城區光明選區投票站投下自己的一票。賀 勇攝

  11月15日上午,在北京市西城區中南海選區懷仁堂投票站,習近平總書記鄭重地將一張選票,投入到鑲嵌著國徽的紅色票箱中。

  12月2日,福建廈門集美中學的區級第107選區第2投票站,剛剛年滿18周歲的高二學生馬若陽,興奮地投下自己的選票:“終於體驗到課本上所説的選舉權了!”

  從2016年開始,中國新一輪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陸續展開,從國家領導人到普通公民,全國9億多選民參加選舉,這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層民主選舉。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參與兩者之間達成平衡的制度保障。”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9億人投下“神聖一票”

  面對本選區的4名人大代表候選人,白髮蒼蒼的韓月愛顯得有些激動。“人民的困難事,人民代表要幫著辦啊。”她從椅子上站起來,提高了嗓門,向候選人陳鵬提出了養老床位難找的問題。

  聽到韓月愛的提問,臺上的陳鵬立馬坐直身子,認真地回答道:“如果當選,我將向區民政等部門建言獻策,推動社區養老驛站建設。”

  韓月愛是北京市石景山區八角北裏社區居民。這是11月10日石景山區選舉委員會八角地區分會第三選區正式代表候選人與選民見面會上的場景。在對候選人進行一番“面試”後,韓月愛與所在選區的2300多名選民選出3名區人大代表。

  在全國,有9億多選民將投下自己“神聖的一票”。根據憲法關於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5年的規定,自2016年開始,全國縣鄉兩級人大將陸續換屆。全國將有9億多選民參加這次縣鄉人大換屆選舉,直接選舉産生250多萬名縣鄉兩級人大代表,並在此基礎上依法産生新一屆縣鄉兩級國家機關領導人員。選舉工作涉及全國2850多個縣(市、區)、32000多個鄉鎮,是中國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根據選舉法,年滿18周歲的中國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産狀況和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依法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中國五級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選舉産生,選舉分為直接選舉和間接選舉。不設區的市、市轄區、縣、自治縣、鄉、民族鄉、鎮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由下一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

  11月27日,是重慶市雲陽縣縣鄉兩級人大代表換屆選舉投票的日子。這一天,儘管寒氣逼人,但在全縣的幾百個投票站現場,橫幅高懸、人頭涌動。

  上午9時,故陵鎮第三選區寶興村投票站投票開始,現場頓時沸騰起來。“左邊的票箱是投縣代表的、右邊的票箱是投鎮代表的。請大家一定區分清楚,不要投錯了。”工作人員一邊維持秩序,一邊引導選民往兩個不同的票箱投票。

  82歲的吳明山不識字,眼睛有些老花,但他謝絕了工作人員代寫選票的好意。他讓工作人員把候選人的名字按順序念給他聽,然後,顫抖著填完選票。吳明山一邊將選票投進票箱,一邊説:“這些候選人誰辦事熱心,我比誰都清楚。”

  在現場,有一輛鄂字牌照的計程車。車主叫石光學,在湖北宜昌跑出租。一天前,他開了4個多小時的車專程回來投票,投完票後,還要趕回宜昌。來回奔波只為了“能夠親手行使權力”。

  “縣、鄉是中國行政體系的末端或者基層,這兩級是人大制度權力的最初來源。中國領導層對這兩級選舉的重要性有充分認識。”鄭永年説。

  在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大浪鎮古等壯寨,一名壯族選民在填寫選票。龐革平 龍林智攝

  60多年制度不斷完善

  17張選民證,張張嶄新如初。這是北京市昌平區沙河鎮94歲老人竇宇宏跨越半個世紀的珍藏。

  第一次選舉,竇宇宏畢生難忘。

  那是1953年12月25日。提前10多天,街道幹部到府發選民證。“喏,就是這張。”老人挑出紙質呈暗黃色的一張,上面用繁體字記錄著選舉人姓名、性別、年齡等事項。

  “什麼是民主選舉?”當時的竇宇宏一頭霧水。選舉當天中午,他到附近冰窖口衚同一處平房裏投了票。

  63年後的2016年11月15日,竇宇宏在家人的攙扶下,再次參加了投票選舉。如今,他對民主選舉早已有了深刻體會。他説,“如果老天爺讓我多活幾年,我還會參加下一次選舉。這是我的公民權利,也是義務。”

  竇宇宏與17張選票,見證了中國民主制度的發展完善。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民主政治的集中體現,而選舉是民主制度的基礎環節。1953年2月11日,中國第一部選舉法誕生,中國的社會主義選舉制度由此確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選舉制度經歷了3個歷史性跨越:一、1979年選舉法修訂,把直接選舉人大代表的範圍由鄉鎮擴大到縣一級;二、同是1979年選舉法修訂,將等額選舉改為差額選舉;三、2010年,選舉法再次修訂,從城鄉按不同人口比例改為按相同人口比例産生人大代表,全面實現了選舉權的平等。

  12月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顯示,在當選的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2987名代表中,來自一線的工人、農民代表有401人,佔代表總數的13.42%;婦女代表699人,佔代表總數的23.4%;少數民族代表409人,佔代表總數的13.69%。

  制度在革新,細節也在完善。今年,上海市為了動員選民參選,首次製作了換屆選舉微動漫,拍攝了公益宣傳片和基層代表履職風采電視專題片,借助微信、樓宇電子屏、移動電視等新媒體滾動播放。

  60多年來,中國的民主制度除了逐步增強平等性外,在保證公平、公正方面也進行了不斷探索。本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尤為嚴格。11月15日,習近平在參加北京市區人大代表的選舉投票時強調,要加強對選舉工作的監督,對違規違紀違法問題“零容忍”,確保選舉工作風清氣正。

  “我全程沒有花過一分錢。資格審查人員到我公司,盒飯都沒吃一個。”湖南長沙市雨花區人大代表李章説,自己的當選經歷、其他代表的精神面貌都讓他感到“和過去想像中的不一樣”。

  目前,湖南已經完成鄉鎮人大換屆選舉,縣、市區人大換屆選舉也即將收尾。湖南深刻吸取衡陽破壞選舉案教訓,專門成立換屆風氣監督工作小組,今年以來通報各類違反換屆紀律典型案例53期,涉及452人次。

  新模式世界逐漸認可

  11月15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爆發大規模示威活動,6000多人走上街頭表達對銀行倒閉的不滿。

  烏克蘭、利比亞……西方民主給他們帶來的不是安定和平,而是紛爭動亂。“街頭政治成為這些民主政治的共同點。”鄭永年認為,西方社會的議會政治到了非西方社會,往往演變成街頭政治和暴力。

  英國自由主義先驅霍布斯在其著作《利維坦》中提出,秩序比其他任何東西都要重要,沒有秩序就沒有社會,秩序是自由的前提。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社會政治穩定與政治參與兩者之間達成平衡的制度保障。”鄭永年説。

  有序正是中國民主的重要特點之一。2014年9月5日,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提出了評價一個國家政治制度是否民主的8個標準,第一條便是“國家領導層能否依法有序更替”。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顯明認為,在人數如此眾多、差異如此巨大的中國,如果每項國家決策都要一人一票,這個國家必將陷入癱瘓。這是中國的特殊國情。因此,必須找到一個既能集中人民意志,又能消除異見的辦法,這就是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是人類民主寶庫中的中國智慧,是一種高效率的民主制。

  在此次縣鄉兩級人大換屆選舉過程中,有西方國家借“獨立候選人”問題批評中國的政治制度。在鄭永年看來,“這是因為他們站在西方的角度來看中國政治,而非從中國本身的實際出發。他們很難看到中國政治的發展方向。”

  鄭永年認為,這裡涉及兩個重要的政治概念,即選拔和選舉。選拔制度是中國傳統政治的精髓,在中國存在了數千年。而選舉對中國來説則是相當新鮮的事物,是近代之後才進入中國的。中國沒有拒絕這種來自西方的制度,但也並非完全照抄照搬,而是把選拔和選舉制度結合起來。從程式上來説,選拔和選舉的結合就是首先選拔一些優秀代表候選人,然後讓人民來選舉。

  在不少西方人的腦海中,有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即“西方式自由民主是人類歷史的最終政體形式”。這一觀點出自日裔美國政治學家弗朗西斯福山在1989年發表的《歷史的終結》一文。但是,鄭永年認為,“中國必須給自己一個機會,同時也給其他國家提供一個不一樣的選擇。”

  經過60多年的發展,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實踐,中國新型的民主制度逐漸得到世界的認可。由美國時代出版公司出版的《習近平時代》一書中指出,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拋棄簡單地根據西歐經驗來觀察中國的民主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承認,在堅持共産黨領導的前提下,“中國的民主化”是可能的。(潘旭濤)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