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創新安徽”:在獨創獨有上下硬功夫

2016年12月06日 17:17:05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1版
字號:    

  新華社記者王正忠、張紫赟

  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形勢下,安徽省最新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1-10月份該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增長15.5%,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提高到65.2%。在這一數據的背後,是安徽省長期在獨創獨有上下硬功夫,為科技創新提供源頭支撐,同時因勢利導重點培育新興産業,促使新動能加速集聚,經濟增長動力轉換加快。

新産業迸發新動力,打造高端産業集聚地

  在傳統的煤炭、鋼鐵産業遭遇下行週期的不利局面下,安徽省經濟結構面臨深度調整,部分市場前景廣闊的高新技術産業正在開足“馬力”、快速成長。

  記者走進位於安徽蚌埠的方興光電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在生産車間看見了一款超薄、透明,能像普通塑膠薄膜一樣彎曲,甚至柔韌性更強的“玻璃”。這是一款以硅基為原料的電容式觸摸屏柔性導電薄膜,相當於普通白紙1/5厚度,解決了生産曲面電視、電腦和一些可穿戴設備的上游材料問題。

  從傳統的“玻璃之城”到應用於新型顯示、特種玻璃製品等領域的“新玻璃”,蚌埠以硅基新材料為核心的千億級産業鏈條正加速形成。蚌埠市的轉型只是安徽省今年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的縮影。今年1-10月份,以硅基為代表的安徽省材料和新材料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5.5%。

  這種爆髮式增長態勢,不唯新材料所獨有。從2012年底生産出第一台筆記型電腦,到年出貨量超過2000萬台,再到現在建成年産500萬台平板電腦項目,聯寶(合肥)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僅僅用了四年時間。

  而作為安徽省高新技術産業的領跑行業,今年前十月,安徽汽車和裝備製造産業增加值也已達到1542.4億元。

  在新能源汽車生産集聚地合肥市,自涉足新能源汽車研發領域十多年來,江淮汽車已推出六代技術、兩代産品。今年1-10月份累計銷售新能源乘用車超過14650輛,同比增長95%。

  來自安徽省統計局的數據顯示,1-10月份,安徽省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3194.2億元,同比增長15.5%,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由去年同期的40.1%提高到65.2%。

強化源頭創新,扼住技術引領關口

  隨著全球製造業下行壓力增大,安徽行星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姚愛民敏銳地把握到,地下工程建設給盾構機行業帶來的市場機遇。可作為盾構機的關鍵零部件,主驅動減速機産品及技術曾長期被國外壟斷。

  2013年起,安徽行星機械陸續投入上千萬元,終於成功研發達到國際先進水準的主驅動減速機,其中傳統效率、機械強度兩項指標還優於國外同行業水準。

  唯有在源頭創新上的獨創獨有,才能扼住技術引領的關口。爐水迴圈泵是火電技術的重要輔機設備之一,其核心技術難度大要求高,長期以來被幾家外國公司壟斷。

  合肥皖化電機技術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自1999年從檢修各國爐水迴圈泵開始,經過吸收消化、改進提高、發展創新,在這一領域陸續獲得20多項國家專利和科技成果,並成功設計製造爐水迴圈泵。産品價格僅為國外進口産品的60%,交貨週期從國外進口産品的2年縮短到6個月。

  “只有在源頭創新上下硬功夫,才能掌握核心技術,去用實實在在的過硬産品贏得尊重,贏得市場話語權。”皖化電機董事長姚崇全説。

  作為安徽省高科技領域的領軍企業,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同樣把成功歸於“源頭創新”。他的團隊一直致力於讓機器“不僅能聽會説,還要能理解會思考”,用人工智慧建設美好世界。目前已能以較高的準確率實現語音轉化文字、多語種同步翻譯、甚至模倣某個人的聲線講話,以假亂真。即便在微軟、谷歌都參與的國際英文合成大賽等大賽中,也多次獲得全球第一。

  量子通信“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項目奪獎、“人造太陽”獲重要進展、全球首顆量子通信衛星發射升空……回望2016年,安徽省取得一系列具有世界先進水準的原始創新成果。今年1-9月份,該省共獲授權發明專利13765件,增長95.2%,總數居全國第7,增幅連續11個月全國第一。

政策紅利加碼,新動能後勁可期

  伴隨涉企收費清單優化等改革的效應顯現,安徽省創新創業熱潮持續升溫,市場主體數量快速增長。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新登記企業13.73萬戶,增長33.1%。

  不斷增長的市場主體,對營商環境提出新的需求。安徽省不斷完善産業發展、財稅支援等要素保障,努力打造政策高地。“通過‘放、管、服’,高新技術産業發展環境明顯優化。而推進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則大大激發了科研人員創新創業創造的活力。”安徽省經濟研究院宏觀服務部主任胡功傑分析説。

  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離不開金融創新。今年以來,安徽設立産業發展基金,推進科技型産業與金融資本深度對接,走活金融服務這盤棋。並把暢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管道,作為加強經濟運作調度、服務經濟發展的重點。 

  而一批批“産學研合作項目”、企業人才培養項目引領越來越多企業走向源頭創新道路。姚愛民回憶説,正是一次次培訓與交流,令自己更了解市場所需,開始反思怎麼創新。最終瞄準盾構機市場,堅持創新,解決了國外産品“卡脖子”現象。“現在和合肥工業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開展了緊密的合作。”

  如今,安徽正經歷由傳統農業大省向科技大省的轉變,創新氛圍愈加濃厚,結構不斷優化的特徵更加明顯。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