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胸蘊家國 心繫人民——文藝工作者熱議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聯十大、作協九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

2016年12月02日 14:50:4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習近平總書記11月30日在中國文聯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全國文藝工作者中引起強烈反響。連日來,各地文藝工作者把學習總書記重要講話作為首要任務,他們認為,總書記的講話體現了中央對文藝工作的高度重視,體現了對廣大文藝工作者的親切關懷和殷切希望。文藝工作者精神振奮、深受鼓舞,紛紛表示一定要把總書記提出的四點希望不折不扣地學習貫徹落實好,做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文藝工作者。

  永遠同人民在一起

  讓藝術之樹四季長青

  中國影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饒曙光説,總書記特別強調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把人民放在心中,這是文藝發展必須時刻遵循的。“目前來講,我們的不少創作還浮于生活的表層,沒有真正深入生活中尋找有內涵、有質感的故事。”饒曙光認為,電影工作者僅僅依靠新技術、網際網路和大數據等來“找靈感”“寫故事”,這樣的創作是不能持久的,也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就。中國電影必須堅持紮根人民、內容為王,才可能“胸中有大義,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才能獲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總書記的講話既深入人心,又貼合實際。”中國音協主席葉小鋼説,文藝工作者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在重要的歷史節點,音樂工作者大有可為,我們應該用自己的態度、立場、方法去創造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好作品,做時代的記錄者和人民心聲的歌唱者。”葉小鋼説,黨的十八大以來,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以來,中國音協進一步明確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大力倡導音樂家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並推出了一大批貼近時代、風格多樣、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原創音樂作品,廣大音樂家更深刻地領會了走入生活、貼近人民的重要性。

  作家關仁山認為,近年來的不少文學藝術作品都把目光瞄準了歷史題材和帝王,關注改革開放中工人、農民形象的少了,尤其是網路文學、網路劇、網路電影,關注當代現實生活的就更少了,其實這是方向跑偏了。“總書記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其實就是要為人民書寫,因為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好的作品一定是以人民為主角的。”關仁山曾經在故鄉挂職任副縣長幾年,挂職生活給了他創作的靈感,他説:“沒有這些生活,我是寫不出後來的作品的。只有和人民交朋友,才能知道人民在想什麼,才能和人民的感情貼近,從而創作出真正寫人民、為人民的作品。”

  加強藝術修養

  向偉大靈魂致敬

  作家麥家説,習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偉大的文藝展現偉大的靈魂,偉大的文藝來自偉大的靈魂。如果一個人格局太小、慾望太重,就不太可能寫出偉大的作品。寫作是多麼孤獨、多麼累人的事情,我們之所以寫作就是心懷夢想,希望寫出偉大的作品,用作品召喚人、改變人,首先完善自身,同時溫暖他人,讓生活充滿真善美。

  作家冉冉説,一個國家的文學是否稱得上真正的繁榮,最終要落實到創作成果上,那就是要有一批經得起歷史、時代與審美檢驗的文學精品乃至偉大作品出現。而作品的質地必然對應寫作者的藝術修養與人格修為,所以,一個作家尤其需要不斷加強自我建設,提高自身的專業水準,通過閱讀閱世,拓寬胸襟眼界,從而獲得洞穿現實和人性的能力。她説:“文學是寂寞艱苦的事業,寫作者需要孕育並保持住充沛的激情,扎進生活的底部,潛入精神的深處,遠離喧囂,寧靜致遠,才有可能創作出經得起時間淘洗的文藝精品。”

  中國曲協理事、中國廣播藝術團説唱團演員鞏漢林説,習總書記提出的4點希望給自己留下深刻印象。“我認為文藝工作者必須要有家國情懷,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這才是我們創作的根。此外,文藝工作者要甘於坐冷板凳,要以高於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在創作中,怎麼才能出精品?不是説速度快就是好,而是要有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在反覆錘鍊中提高能力、拿出精品。趙麗蓉老師以前一直告誡我,做藝術要講究,而不能將就,我們每個文藝工作者都應該具備‘講究’的工匠精神。”

  在人民認可中確立文化自信

  在時代強音中找準追求目標

  上海芭蕾舞團團長辛麗麗説,“雖然沒能親耳聆聽總書記的講話,有點遺憾,但今天學習了講話全文,深受感動、深受鼓舞、深感擔子更重了。”她認為,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問題非常重要,“文化自信從何而來?從自己的實力、從觀眾的認可而來。”辛麗麗説,經過幾代人的奮鬥,今天的中國芭蕾已經具備了國際水準,“在渥太華演出的時候,第一天上座率97%,第二天98%,第三天100%,我們的演員走路都把頭昂得高高的,為什麼?因為我們是世界級水準。這就是我們的自信。”

  打工詩人鄭小瓊説,聽了總書記的講話特別受鼓舞。“藝術的枝條可以枝繁葉茂、百花齊放、各展風采,但藝術的根卻只有一條,那便是紮根生活,心懷人民。”作為一個從基層走出來的作家,她對此感慨猶深。從2006年開始,鄭小瓊花了大量時間去各地鄉村采風和閱讀傳統經典,“走得越多、讀得越深,才越感受到來自鄉村泥土的詩意和中國五千年文化的魅力,這種魅力散發出的文化自信正是我們尋找的。它深深地紮根中國大地之中、中國人民之中。唯有自信方能從容。”

  遼寧芭蕾舞團團長曲滋嬌認為,觀眾的肯定與國家的支援給了文藝工作者文化自信。她説,在遼芭眾多保留劇目之中,如《二泉映月》《八女投江》等取材中國元素並以芭蕾形式進行表現的原創舞劇,在推向市場時,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引起了觀眾廣泛共鳴。“現在覺得看不懂芭蕾舞劇的人少了,沉浸其中、與演員同悲喜的觀眾多了。我們堅信通過芭蕾舞的語言能傳遞中國故事的內在精神。”

  湖北省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羅丹青表示,總書記的殷切希望再次向廣大文藝工作者吹響了進軍的號角。兩年多以來,“深入生活、紮根人民”主題實踐活動在全國持續深入地開展,廣大文藝工作者走進人民,吃透生活底蘊,汲取創作營養,已成為常態。文藝服務人民,觀照人民的生活、命運、情感,表達人民的心願、心情、心聲,已成為創作自覺。各藝術門類涌現了一批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標誌性作品,時代精神更加高昂。

  各地文藝工作者一致認為,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闡明瞭文藝發展中的重大課題,為文藝工作的繁榮發展指明瞭方向,接下來必須按照總書記的希望和要求,一一對照落實。

  (綜合本報記者張賀、劉陽、鄭海鷗、辛陽、鄧圩、田豆豆報道)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