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東北振興再出發]吉林前三季GDP增6.9% 經濟持續回暖

2016年12月01日 15:52:16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在吉林省光電子産業孵化器的一間工廠內,工作人員在調試鐳射調阻機。 新華社記者 張 楠攝

  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地區生産總值達9298.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去年同期增長6.9%,是自2014年一季度以來,吉林省GDP增速首次超過全國平均增速。吉林省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高有福對記者説:“吉林經濟回暖,歸功於黨中央、國務院振興東北系列戰略決策,是吉林省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的結果,這其中《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起到了助推作用”。

  吉林省從規劃入手,2015年10月省委召開專題會議,集中民智,為《吉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指明發展方向。今年3月吉林省政府正式印發,使吉林振興有序展開。

  從“老三樣”到“新四樣”

  今年年初,吉林制定了國企改革、服務業創新發展和脫貧攻堅“三大攻堅戰”戰略部署,拉開了振興序幕。吉林“十三五”規劃中,對吉林省未來振興路徑、方式方法作了規劃,並在開局之年得到充分執行。吉林發揮“五大優勢”,實施“五大舉措”,加快“五大發展”,堅持“加減乘除”一起做,堅持“有中生新、無中生有”兩手抓,創新驅動,行穩致遠,實現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華麗轉身。

  吉林“十三五”規劃中提出“推進工業轉型發展,提升産業核心競爭力”。老企業通過國企改革煥發生機,從“老三樣”到“新四樣”,在經歷成長之痛中,築牢轉型升級的“底”。

  吉林經濟靠工業,工業依賴汽車、石化、農産品加工“老三樣”。上半年通過國企攻堅戰,提升支柱産業,國有企業發揮定海神針作用。汽車産業擺脫頹勢,龍頭企業一汽1至9月份銷售225.9萬輛,同比增長12.4%,拉動佔吉林經濟40%的長春市經濟總量同比增長7.2%,為吉林經濟增長立了頭功。石化龍頭企業吉林石化加大煉化規模,科學運轉,降耗增效,一舉轉虧為盈凈贏利12億元,擺脫10年虧損局面。老牌國企吉林化纖補短板,調結構,舊貌換新顏,長絲、晴綸、碳纖維原絲3大主導産品佔據國內20%以上的市場份額,企業扭虧為盈。農産品加工初步擺脫玉米價格下降影響,重拾升勢。老國企“穩”字當頭。規劃中強調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突出“進”字,醫藥健康、裝備製造、電子資訊和旅遊業為吉林優勢産業“新四樣”,正在為振興提供新動能。今年前三季度,吉林省戰略性新興産業同比增長8.2%,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高1.8個百分點;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增速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9個百分點;醫藥健康産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幅均超過10%。

  從“二三一”到“三二一”

  東北經濟結構二産業重,三産業“跛”,吉林三産佔比只有36%。為調結構、轉方式,吉林“十三五”規劃提出打好服務業發展攻堅戰,引領結構優化升級,改變工業“一柱擎天”和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産業體系,下大氣力補齊服務業這個“短板”,産業重心從二産業轉向三産業,平衡發展一産業。今年2月,吉林省召開服務業發展攻堅大會,通過服務業這個黏合劑,把農業、製造業與市場連接起來,形成“三二一”的産業格局,建成符合現代經濟發展規律的産業結構。前三季度吉林省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佔GDP比重同比提高3.1個百分點。金融業、房地産業、住宿和餐飲業都保持了較快增長。冰雪旅遊成為當地支柱産業,深受投資者青睞。吉林省今年國慶期間接待各地遊客1180.98萬人次,同比增長近18%。

  中俄朝邊境的小城琿春,憑藉生態優勢發展旅遊。去年10月初,琿春開通了高鐵,5天中涌進了5萬遊客,一床難求。

  東北各省份經濟活力低的重要原因是民營經濟不發達。吉林“十三五”規劃提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促進民營經濟大發展。通過深化改革,吉林省營造良好環境,通過召開突出發展民營經濟推進會等形式,建立“親”與“清”的正常政商關係,做好“放”與“減”文章,營造愛商、親商、近商、安商、富商的濃厚氛圍。前三季度,吉林民間投資始終保持投資主導地位,完成投資7946.48億元,同比增長12.7%,佔全部投資的74.7%。

  從線性發展到塊狀發展

  從線性發展到區域塊狀發展,這是吉林省規劃中的亮點。吉林省自東向西分三大板塊推動特色發展:東部長白山區域為綠色轉型發展區,中部長春、吉林等地糧食主産區為創新轉型核心區,西部生態相對脆弱的區域為生態經濟區。各板塊間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建立區域均衡發展格局。強化中部支撐,拉長東西短板,各自建立詳規,突出綠色發展理念,變資源為資産,讓白雪變白銀,從砍樹到護樹,綠水青山成金山銀山。

  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説,老工業基地振興惟有創新這一條路可走,必須把創新擺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必須堅持促改革、抓創新,在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上突圍發力,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發力。

  “吉林一號”衛星成功發射,讓吉林的新興産業鏈條得以順勢展開。吉林鼓勵創新成果優先轉化。長春客車廠是國內最大、品類最全的鐵路客車製造廠,在長春市的推動下,建設了國際最先進的鐵路客車製造和試驗基地,生産出350公里中國標準動車組、動車檢測車等一批技術領先的産品。無人機、LED、碳纖維、雲計算、機器人等新興産業在吉林後來居上。

  對外開放推開了走向世界的一扇窗。吉林省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實施長吉圖向東開放和面向環渤海向南開放雙翼共進。在長春興隆保稅區,長滿歐鐵路常態化運作,民航運輸成為常態,跨境電商每週3班,出港包裹堆成小山,長春已成為東北亞物流中心。

  農業從數量型轉向品質效益型。吉林省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玉米種植面積300萬畝;種植有機大米,提高品質和品牌美譽度;推廣全程機械化,無人機正在替代人力防蟲。農業生産穩中有升,今年上半年,全省農林牧漁業增加值302.90億元,同比增長3.9%。(經濟日報記者 李己平)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