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40年兌現"工匠"承諾 鑄就鋼鐵業檢測的中國標準

2016年12月01日 14:52:31  來源:新華網
字號:    

  新華網武漢12月1日電(李天真)"工人是把工作完成,工匠是把工作做精",這是武鋼國家級檢驗工作室創始人朱有發對工匠的理解和定位。"剛進武鋼我就被分到質檢化驗室,一轉眼,40年過去了,一個專業幹了一輩子,我現在肯定是工資最高的工人",朱有發驕傲的説。

  從學徒到"檢測專家"

  1976年,朱有發以優秀知青的身份進入武鋼,他用接下來的40年佐證了自己"一項工作幹上一輩子"的初衷和願望。

  朱有發一進廠只是檢驗科的學徒,1977年,他第一次獨立操作檢驗鋼中磷元素是否合格,後來,為了杜絕失誤,對可能産生誤差的環節心裏有數,朱有發開始報名各種培訓班,彌補自己知識結構中的缺失。付出就有回報,他逐漸成長為同期學徒中的佼佼者。1986年,他更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了系統的化學學習和培訓,為自己截下來的前行,打好基礎。

  1996年,朱有發從鋼鐵分析崗位被調到原料檢驗崗位。武鋼每年採購3000多萬噸,200多種各類礦石原料,價值更是高達幾百億元,出廠産品的品質直接和原料掛鉤,朱有發每天要和各種礦石打交道,他開始自學《化學分析》和礦石相關的專業知識。他感概,"遇到不懂的就問,問不明白的就自己查,越查越覺得要學的還很多"。

  近年來,隨著武鋼快速發展,礦石原料特質越來越複雜,原有的傳統分析方法已經遠遠不能滿足檢驗需求,朱有發經過查閱大量資料,實驗和對比,撰寫了20多個檢驗項目的方法,同時,針對鋼鐵冶煉中釋放的有害元素,他將檢驗環節可以檢出的危害的進行研究和論證,推出了《磷的線上快速準確測定法》,並成為行業標準,得到廣泛推廣。現在,朱有發更多的是解決一些疑難檢測,去相關企業交流授課,但是,他並沒有停止學習,朱有發説,"學到了才是自己的財富,才能學以致用"。

  創新只為解決工友的需求

  礦石檢測是一項需要現代化設備配合的嚴謹工作,在40年的工作中,朱有發不僅對原料本身進行了深入的學習,對於檢驗方法和設備也進行了研究和切實的創新,朱有發説,"很多設備創新都是出於解決一個小問題和工人的實際需要"。

  多年前,朱有發的一位女學生,在更換設備配件時,不慎被機器將一個手指的肌腱割斷,朱有發遺憾地説"孩子是研究生,會拉小提琴,年紀輕輕,手指就廢了"。後來,朱有發將設備進行了創新改造,更換部件全部採用自動化,再也不需要人工更換,避免了工作中的傷害。現在,武鋼的很多公司和産業上游,以及同樣需要此設備進行檢驗的機構都應用了他的創新改進。

  事實上,看不見的傷害每天都圍繞著鋼鐵工人。我國一直使用的是日本的電熱式熔融爐,但是操作中熱輻射和可能的熱灼傷對工人傷害較大,而且價格很貴,國産的一般幾萬元,進口的則要十幾萬美元,為了給廠裏節約,朱師傅對國産和進口設備進行了仔細研究,並聽取了同事的意見,設計了隔離式的熔融爐,避免了熔爐熱可能産生的危險。該成果獲得全國發明博覽會銀獎和國家專利。

  朱有發説,幾十年來,他親歷了武鋼轉型發展的巨大變化。"那時我們買日本人的設備,人家安裝的工程師到廠裏來一看,你們這麼多工人,可是技術卻很落後;現在我們用自己研發的設備,操作人員少了,但是精確度和效率卻大大提升了,外國設備反而成了擺設。"

  如今,在只有高中學歷的朱有發的帶領下,武鋼質檢工作室已經成為産業行業創新的代表,朱有發也成為有名的"技術專家"。

  朱有發還有幾個月就到退休年齡了,他仍舊記得自己剛進廠時的情景,"大門一開,人流和自行車流一涌而出,壯觀極了,特別驕傲自己是武鋼人"。如今,他的學生們都已經成長為行業骨幹,可以獨擋一面。朱有發説,退休後,他還會鑽研礦石檢測,如果武鋼需要他,學生需要他,他仍舊願意奉獻自己的一切。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