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移動互聯與文化的“美美與共”

2016年11月18日 13:46:03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移動互聯與文化的“美美與共”

  ——“烏鎮峰會”看網際網路與文化如何相互融合共同發展

  光明日報記者 劉夢 張蕾 劉坤

  在社交平臺向海內外友人提問、通過線上公開課在家“上哈佛”、在世界各國打開直播App聽崑曲、“表情包”的無國界使用……

  在世界互聯互通的今天,網際網路不僅成為促進不同文化和文明交流共鑒的重要手段,網路文化本身也日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當網際網路與文化相遇,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在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各分論壇、發佈會、博覽會現場,記者帶你一同感受、一起聆聽那些網際網路風雲人物和專家學者的觀點與見解。

移動互聯與文化的“美美與共”

 

  “網際網路+文化”含技術邏輯更含人文精神 

  從農業文明到工業文明,再到資訊文明,“網際網路+”中的“+”,不只是網際網路在技術與模式上帶來的革新,更是思維與理念上的突破。打開閱讀App,讀者看到的,不僅是從紙質書平移到電子書上的內容,還能隨手在其中添加圖片、音頻、視頻,豐富閱讀體驗,甚至在一些“圖片劇”中,讀者還可以自己選擇不同的劇情,探尋不同的結局走向。“在網際網路時代,‘書’的概念和形態已經大大超越了以往人們接觸的紙質書,成為一種互動式的全新體驗。”“掌閱科技”創始人張淩雲表示,“我們通過持續進行技術創新和思維創新,來滿足人們不斷更新變化的需求。”

  網際網路作為傳播人類優秀文化、弘揚正能量的重要載體,在從傳播方式到思維方式的轉變過程中,也被浸染上了濃濃的“人情味”。

  在網際網路文化論壇現場,民間樂人華彥鈞(阿炳)的二胡作品《二泉映月》悠揚婉轉,久久不散。這首曲子錄于1950年,現存于中國藝術研究院的鋼絲錄音檔案裏。這位20世紀民樂大師的絕響,現在則通過網路為更多年輕人所知。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認為,在技術邏輯和人文精神之間,尋找一個平衡的支點,應是網際網路時代需要關注的重要課題。他説,當前非遺保護數字化的目的不僅在於通過網際網路技術留住文化,更是讓人們在社會生活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中,能夠記住鄉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