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如何健全産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呢?
“我最近剛從川西、甘南一帶徒步歸來,康定道孚一線,目前來看,畜牧業和旅遊業應該是當地最具稟賦的産業,但其中畜牧業的品牌化還近乎為零;當地山水壯美,日益便捷的交通和獨具優勢的旅遊資源也使得基礎流量增長很快,但缺乏具有支撐作用的大項目,使得旅遊業只能富民,延展空間有限。”方塘智庫區域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張五明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因此産業扶貧首先一定要結合當地實際資源稟賦來考慮,其次要注意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貧困戶得以分享産業發展的紅利,注重品牌打造,以品牌提升産業競爭力。”
試點涉及水電等資源開發
《規劃》指出,將開展水電、礦産資源開發資産收益扶貧改革試點,讓貧困戶分享産業發展紅利。
根據此前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貧困地區水電礦産資源開發資産收益扶貧改革試點方案》,從2016年底到2019年底,在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選擇不超過20個佔用農村集體土地的水電、礦産資源開發項目,開展資産收益扶貧改革試點。
對此,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副巡視員楊槧表示,“從過去的一次性補償,變為長期性補償。這種將土地補償費折股量化,按股權比例逐年分配收益的方式,可完成由原先‘資源、農民’向‘資産、股東’的轉變,實現資源開發與貧困人口增收的有機結合。現在的機制中,企業的開發行為與當地原住居民的利益沒有有機掛鉤,所以當地幹部群眾對改變現行的利益分配格局呼聲比較高。按照這種補償方式來操作,對整體收益水準提高比較顯著。”
“股權是一種契約,其中一方是資金的管理者運營者,另一方則是入股者,雙方極有可能因為利益的分配産生矛盾,有些貧困戶覺得資金集中使用了,分的預期跟自己想像的不一樣,要把資金討要回來,在現實中確實存在很多糾紛”,李國祥認為,“要做好股權扶貧,就需要建立良好的資産收益分配機制,同時在機制的基礎上,簽訂柔性可迴旋的契約合同。另外,貧困戶要是參加了有股權了,在生産經營中肯定有風險,對此貧困戶也要有思想準備,不是説有入股就一定有收益”。
2016年11月17日 08:35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