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解讀2016年李克強外訪:中國正邁向新興服務性大國

2016年11月14日 08:46:12  來源:中國政府網
字號:    

  總理之行體現“共”之理念

  11月9日,在成功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總理)理事會第十五次會議、中哈總理第三次定期會晤、第五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俄總理第二十一次定期會晤後李克強總理乘專機回到北京。一週間的緊湊行程,再次為中國打造互利共贏的公共産品及其制度平臺進程留下濃重一筆。

  半年前的2016年7月13日,李克強總理赴蒙古國訪問並出席在該國首都烏蘭巴托舉行的第十一屆亞歐首腦會議。此行不僅意味著李克強總理是蒙古國換屆選舉後訪問該國的第一位外國領導人,更重要的是此行敲定了中蒙政府間經貿科技聯委會、礦能和互聯互通合作委員會等機制的建立,並就中蒙間涵蓋經貿、能源、基礎設施、金融、氣候變化、媒體交流等領域合作,加大對蒙古基礎設施的投資,努力推動中國“一帶一路”和蒙古國“草原之路”發展戰略對接,並計劃在2020年實現雙邊貿易額100億美元的目標。

  我們知道作為身處內陸縱深和僅有中、俄兩個鄰國的蒙古國在蘇聯解體後,迫切渴望獲取優質的國際投資和契合蒙古國産能優勢的貿易市場,儘快融入全球化的國際政治、經濟、社會潮流當中。來自中國經濟、交通、網際網路基礎設施的支援為蒙古國的發展創造了時間和空間上的可能,極大緩解了蒙古的政治經濟復蘇成本壓力。

  中蒙間的合作重點是讓蒙古國能在中國崛起的發展紅利中儘快地實現現代化發展目標,解決好結構性地區貧困問題。它基於中國對周邊環境的一種優化和重塑觀念,同樣也傳達著一種價值信號:中國主張創立的國際制度不同於以往各個歷史階段的強國,它將摒棄和駁斥強國依靠推動支配意志的秩序來塑造自身地位的思維範式,更多地強調“共發展、共盈利、共命運、共治理”的價值理念。

  此後,在9月25日開啟的中國-古巴“老朋友”之行、11月2日的中國-吉爾吉斯坦“好鄰居”交往及後來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中的“跨亞歐牽手”,李克強總理都不斷地在這些雙邊/多邊合作交往中強調共贏理念。

  中新社記者 劉震 攝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