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伸閱讀]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落地:産業到戶到人精準扶持
11月1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通過了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的脫貧攻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會議指出,要堅持精準扶貧脫貧與整體推進相結合,以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加快實施一批增強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重大工程,破解發展瓶頸制約,確保實現2020年脫貧攻堅目標。
根據《規劃》,要健全産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加大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有序實施異地搬遷安置,做好貧困地區養老、醫療、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加大財政、投資、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産業扶貧應該是治貧的根本性的措施,如果貧困的家裏有一個産業,他們脫貧就有了基礎。
要建立健全精準扶持機制
《規劃》指出,要建立健全産業到戶到人的精準扶持機制,以市場為導向,發揮農民合作組織、龍頭企業作用,因地制宜發展農林、旅遊、電商等,推動每個貧困縣、鄉、村形成特色産業和拳頭産品。
在參加2016年産業扶貧論壇時,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指出,産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是完成脫貧目標任務的重要舉措,也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發展産業有利於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確保脫貧效果持續性。
“要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産業扶貧應該是治貧的根本性的措施,如果貧困的家裏有一個産業,他們脫貧就有了基礎。”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主任李國祥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早期時産業扶貧對整個中國的扶貧貢獻突出,中國7億人的人口脫貧,主要是靠産業扶貧,現在來看,産業扶貧也是擺在突出的位置。”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