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經濟信心]中國正從"外資吸收國"向"投資大國"邁進

2016年11月14日 14:25:21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在我國宏觀經濟逐漸企穩、改革措施進一步落實、市場風險偏好有所修復的大背景下,投資者的信心更趨樂觀。相關報告顯示,10月份中國證券市場投資者信心指數達到55.3,環比上升9.9%,創下今年以來新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長期扮演全球主要外資吸收國的角色。今年前5個月,中國實際使用外資實現了2.8%的同比增長,引資結構也正在不斷優化。與此同時,中國對外投資的速度正大踏步地趕上來。中國經濟國際化程度有了新的提升。經濟學家早就指出,當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開展國際投資將是參與全球價值鏈重塑、實現産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必要途徑。

  近年來,中國已經成為全球對外投資大國,悄然完成了從“吸金大戶”到“投資大戶”的華麗轉身。過去十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超過5600億美元,投資足跡遍及世界各地。如果加上中國近年來不斷增加的工程建設,主要包括在全球發展中國家興建鐵路、港口和民生福利等項目,中國對外投資的總額可能超過1萬億美元。

  今年以來,中國企業跨國並購爆髮式增長,“投資大國”正成為中國對外開放的另一個注腳。截至目前,2016年中國企業跨境並購額已經達到2260億美元,幾乎為2015年的兩倍。彭博公佈的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亞太新興經濟體國家的跨國並購額首次超過歐盟,這其中,中企的貢獻最大。

  作為全球投資領域的後來者,中國企業的登場並非一帆風順。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後,發達經濟體普遍陷入低迷之際,中國企業在國際舞臺的頻頻亮相,一度讓一些人內心五味雜陳,甚至有媒體炒作“中國買下世界”,其潛臺詞不乏疑慮和偏見。但是,中國正從國際貿易大國向境外投資大國演進,這是中國在全球經濟地位的歷史性跨越,目前的中國已經形成了貿易和投資雙輪驅動的格局。

  三季度主要宏觀經濟數據均符合或略超出市場預期,經濟結構也有所改善,主要體現在企業中長期貸款回升以及民間投資大幅反彈。因此,投資者對國內宏觀經濟利好股市的信心上漲較為明顯。10月,國內經濟基本面指數達到58.6,較上月上升8.9。其中,有30.0%的投資者認為國內經濟基本面對未來3個月的股市會産生有利影響;15.3%的投資者認為可能會産生不利影響;認為影響不大和影響不確定的投資者分別佔比40.3%和14.4%。國內經濟形勢向好,也為中國企業的境外投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報告顯示,過去十年,美國、澳大利亞和加拿大依次成為中國對外投資的三個最大接收國,獲得先進技術、資源,以及保證投資回報的市場透明保護機制,顯然是中國對外投資的主要考量。從改革開放初期大量招商引資到今天積極拓展海外投資,中國已經做出了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戰略選擇。中國作為一個投資大國出現在世人面前,將給世界創造出更多合作共贏的機會。(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趙虎啟)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