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孫中山對中國夢的歷史貢獻

2016年11月12日 14:34:52  來源:理論網
字號:    

  作者:中央黨校理論網采編中心主任 程冠軍

  孫中山先生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他第一個提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自那時起,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在這一口號的激勵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和進步事業前赴後繼。時至今日,這號召仍然激勵著全體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鬥。從“振興中華”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回溯中華民族百年復興之路,我們就可以理出中國夢深厚的歷史淵源。今年適逢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紀念孫中山先生,重溫中國從振興中華到民族復興的百年曆史進程,對於我們增強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更加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並強調,“經過鴉片戰爭以來170多年的持續奮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光明的前景。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這就是説,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從鴉片戰爭以來就開始起航了。也就在那時,在中華民族被西方列強瓜分豆剖和任人宰割時代,一個歷史偉人率先擎起了民族復興的大旗,他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

  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華僑中發起成立了第一個反清革命團體——興中會。在為興中會起草的章程中他明確提出:“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維持國體起見”。這便是“振興中華”這一口號的由來。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結束了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辛亥革命也是近代中國比較完全意義上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很快就被以袁世凱為代表的復辟派所竊取了。孫中山所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雖然失敗了,但是他的兩大歷史貢獻不可磨滅:第一,他提出了振興中華之目標;第二,他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這兩點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

  還有一點鮮為人知的是,孫中山先生不僅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還是近代中國最早接觸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説的政治家,同時還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行者。1895年,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遭清政府通緝被迫逃亡日本,1896年6月,孫中山轉赴美國舊金山,9月又從美國紐約輾轉英國。在英國,孫中山接觸了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説,社會主義學説使孫中山眼前一亮,自此他對社會主義進行了深入研究。社會主義學説對孫中山影響非常之大,以至於後來他在《三民主義》演講稿“民生主義”第一講中説“故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又名共産主義,即是大同主義。”

  早在1912年,孫中山就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與社會主義。辛亥革命勝利後的1912年10月,孫中山在上海發表了三天的演説,演説的主題就是馬克思的社會主義學説。當時上海報界發佈的新聞是“孫中山講演社會主義先聲”。在演説中,孫中山對世界各種社會主義學派作了比較之後,最終推崇馬克思的理論。他説“社會主義者,人道主義也。人道主義主張博愛、平等、自由,社會主義之真髓,亦不外此三者,實為人類之福音。”

  孫中山先生始終以民族獨立振興為己任,始終把中國共産黨人當作朋友。“中國共産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援者、最忠誠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1923年6月在廣州舉行的黨的“三大”所確定的建立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線的策略,促進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實現。1924年1月,在共産國際和中國共産黨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國民黨一大,改組了國民黨,重新部署國民革命事業。大會通過了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宣言對三民主義作出了新的解釋,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標誌著國共合作的開始。國民黨一大閉幕後,孫中山在題為《三民主義》的著名演説中指出,“真正的三民主義,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孔子嚮往的“大同”世界,即是指《禮記禮運篇》所描述的理想社會:“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當然,由於當時的社會條件,孫中山對於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有其歷史的局限性。在關於社會主義的演説中,他就表現出了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認識不足:“我今天為什麼不學外國直接來講社會主義,要拿民生這個中國古名詞來替代社會主義呢?”“因為社會主義,現在中國很流行,所以共産主義現在中國也是很流行。中國學者拿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來研究,想尋一個解決方法,也是很艱難的。因為外國發明謗種學理已經有了幾十年,到現在還不能夠解決,此時傳入中國。我們就想要解決,當然是不容易的。”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孫中山既對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心嚮往之,但是同時心中也充滿了迷茫,因為他沒有找到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與中國革命的結合點。

  也許有人會問,既然孫中山是中國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先行者,那麼他為什麼沒有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這是因為孫中山僅僅是把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學説當作一種學説而已,卻沒有把它作為指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思想武器。這個“思想武器”被誰找到了?被共産黨人的傑出代表毛澤東找到了。

  毛澤東在1949年6月30日,中國共産黨成立28年之際,也是新中國成立之前,發表了一篇著名的《論人民民主專政》,在文中,毛澤東講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黨走過二十八年了,大家知道,不是和平地走過的,而是在困難的環境中走過的,我們要和國內外黨內外的敵人作戰。謝謝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史達林,他們給了我們以武器。這武器不是機關槍,而是馬克思列寧主義。”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肩負起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大任,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産生了毛澤東思想,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也正是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才實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産黨人,實現了孫中山先生孜孜以求卻沒有實現的夢想。早在1940年,毛澤東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提出“我們要建立一個新中國”,並指出“我們共産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鬥,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鬥;一切這些的目的,在於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 建立一個新中國,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這正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所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先進性所在,因此,新中國的成立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具歷史意義的關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週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古今中外的歷史都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一個民族能夠亦步亦趨走別人的道路實現自己的發展振興,也沒有一種一成不變的道路可以引導所有民族實現發展振興;一切成功發展振興的民族,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實際的道路的民族。”今天,我們正處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又一個最具歷史和時代意義的關節點上:我們正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奮進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實踐充分説明,只要道路正確、理論正確、制度正確、文化正確,只要堅定不移、堅韌不拔、堅持不懈、艱苦奮鬥,朝著偉大目標持之以恒前進,風雨如磐不動搖,我們的目標就能夠達到,我們的目標也一定能夠達到!”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全球中華兒女的最大公約數,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最好注解,更是全球中華兒女的共同心願和夢想。展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回望來路,我們可以看到,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從社會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建設,從改革開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們每前進一步都進行了艱辛探索,也正是在艱辛探索和不斷思考創新中,我們才擁有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擁有了四個自信,我們才能夠“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創新,在時代前進的洪流中書寫中華民族發展新篇章。”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