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為網際網路的文化品質劃下紅線

2016年11月04日 16:23:29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前些年,網際網路治理致力於矯正網路輿論生態,打擊造謠傳謠行為,消解網上的戾氣。這些工作較多地著眼于政治社會層面;而網路直播屬於一種流行文化範疇,在網路直播平臺上存在不少低俗文化、封建迷信,甚至色情淫穢內容,還有未成年人參與違背公序良俗的表演。國家網際網路信息辦公室《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對網路直播的管理非常及時,為網際網路的文化品質劃下紅線。這個管理規定對於網路低俗文化是個嚴厲的約束、有力的提醒。

  這部《網際網路直播服務管理規定》從網際網路直播平臺和直播發佈者兩個層面進行約束。對發佈者引入信用等級管理,需要提供真實身份資訊,進行違法視頻、音頻、圖文資訊發佈的“黑名單”管理;對直播平臺要求具備必要的資質,提供便捷的公眾投訴舉報入口,接到投訴舉報後如不積極進行處理,可能要承擔違法資訊傳播的連帶責任。這樣的規範管理,早年在論壇/BBS平臺上,後來在微博平臺上,已經有一套成熟的管理制度,網民的自律和他律意識也較強。而網路直播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管理制度不夠完備,平臺編輯、管理員、版主的管理意識和管理水準不到位,尤其是直播發佈者和觀賞者的法律素質、文明素養也有待提高。任何一種傳播載體,在便利群眾生活的同時,也應該考慮是否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公序良俗。

  考慮到網路直播多半在移動端觀看,因此這部規定的出臺,是移動網際網路治理的一項新舉措,相信隨著政府管理力度的加大、網民媒介素養的提高,移動端的輿論生態、文化生態也會與PC端一樣,霧霾漸散,晴空初現。

  網路輿論生態的治理,更多地需要政府管理部門和司法機關的努力,厘清網路發聲的法律邊界。網路文化生態的治理,除了政府管理措施,更需要開放積極的網路文化批評,引導優質的視聽內容上網,培植積極向上、文明向善的網路文化。有些網路直播內容,不一定違法,但文化水準肯定不高,需要通過文化批評和製作者、傳播者、觀賞者的文化自覺,推動品質的提升。文化批評要跟上管理的步伐,文化引導的手段和行政管理的手段相輔相成,形成網際網路治理的合力。

  加強管理,不是要把網路直播這種新型文化樣式一棍子打死。當年安東尼奧尼拍攝紀錄片《中國》時,發現普通中國人習慣於躲著鏡頭,或者在錄影機前表情呆滯不自然。今天網路直播讓普通中國人坦然面對攝像頭,表現真實的自我,外表粗鄙卻不乏善良,幽默而不乏真誠,即使耍點小聰明、存點小心眼也不算大過。網路直播讓眾多網民展示內心,宣泄種種剪不斷理還亂的生活感受。但在商業機制的推動下,因唯利是圖而致流品日雜,追逐時髦、賣弄噱頭、粗製濫造、嘩眾取寵,甚至低級趣味。精神食糧當然要注重可讀性、可聽性、可視性,但總不能為了買賣紅火,就隨意往火鍋里加罌粟殼。網路直播平臺上的瑕疵表明,當今的市井文化亟需健全的文藝批評。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有著五千年悠久文明的中國,在網際網路這種新型文化平臺上,應該有宏大的文化視野和廣博的文化容量,需要一代眼界開闊、意氣風發的建設者。網路直播在貼近生活、娛樂網民之時,不應只沉迷于瑣瑣碎碎的小把戲,潛移默化地批量製造庸庸碌碌的“大國小民”,而應該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當代中國人健康明朗的精神面貌,反映這個時代的浩蕩走向。

  作者: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秘書長 祝華新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