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一條路帶活一個貧困村

2016年10月31日 15:41:30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字號:    

   “慢走哦,下回再來耍。”10月26日下午,南川區南城街道半溪河村白露片區村民韋述華送走了7位遊客——僅中午一餐飯,他就收入上百元錢。

   “在家門口就能找錢,過去做夢也沒想過。”韋述華説。

   這樣的改變,源於一條農村公路。這條路從韋述華家一直通到山腳下,安全護欄沿坡而立,改變了當地村民祖祖輩輩靠雙腿爬坡上坎出行的歷史。韋述華説:“這就是我們的‘致富路’。”

   6米寬油化路直通城區

   作為市級貧困村,半溪河村有建卡貧困戶69戶220人,其中80%貧困戶聚集在白露片區。白露片區地理條件特殊,距離南川城區直線距離不足5公里,但居民分佈在海拔600米至1300米的山坡上,要出山進城,起碼要走兩個小時以上。

   受制于交通因素,白露片區居民一直“面朝黃土背朝天”,過著傳統的農耕生活,不少年輕人無法忍受貧困,外出打工,不願返鄉。

   去年,扶貧“第一書記”王世平進駐半溪河村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訪白露片區摸底尋窮根。“山高路陡坡險,車子開不進去,摩托隨時可能翻跟頭。”王世平回想第一次去的情景,至今印象深刻,“在離城這麼近的地方,居然還有這樣貧窮的農村。”

   經過一個多月的深入調研,以南川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康紀強為隊長的扶貧工作隊,為白露片區制定了脫貧攻堅規劃。頭一件大事,就是修路。

   但是,規劃的環山路,約8公里,涉及200多戶村民的林地、土地,沒有補償款,談何容易?韋述華當時就是“釘子戶”,他指著家門不遠的柴燒林:“佔我們幾兄妹6畝林地,哪個舍得?”

   但村主任劉高友騎著一輛破摩托,來回上百趟,磨破了嘴皮子,硬是做通了所有人的工作。去年國慶公路動工那天,400余名群眾代表投工投勞。今年7月,6米寬的油化路直通縣城。

   “我現在送娃上學,坐個摩托15分鐘就到了。”韋述華妻子黃秋芳有些不好意思,“當時佔地時,我確實有點想不通,現在看來,還是劃得著。”

   村民嘗到甜頭

   由於離城近、海拔高,路一修通,到村裏休閒旅遊的人就絡繹不絕。黃秋芳家的大壩子,更是到深更半夜仍有人燒烤、歇涼。

   見此情景,黃秋芳將自家種的包谷、馬鈴薯拿出來,中午或晚上做一頓簡單農家飯,按每人10至20元收費,收入遠超過去。如今,韋述華打算開家農家樂,因為缺乏啟動資金,他正在爭取村委會的幫助,通過引進業主合作共建。

   受益的不止韋述華一家。貧困戶崔維忠一家一直住在破舊的土房裏,路修通後,借D級危房改造政策,他家的新房子已修起了大半。“路修通了,材料運得進來了,不然想都不敢想。”崔維忠説,等房子修好了,弄個農家樂,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

   道路修通兩三個月時間,返鄉村民就超過200多人。在這樣的勢頭下,區交委積極支援,再修建了18公里的社道,實現了白露片區5個社之間的連通;此外,6公里入戶水泥路直接修到農戶院壩,並實現了與周邊4個村的連通。“原來是處處斷頭、處處不通,現在是四通八達的‘致富路’。”崔維忠感慨。

   “我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開山劈石修路,帶活了半溪河村最貧困的區域,也改寫了當地村民的生産生活狀態。

   當地雲霧茶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就曾得過國際金獎。“我們是守著寶貝過窮日子。”崔維忠説,因為出行不便,沒有商販到府收貨,外銷又困難,當地2000畝雲霧山茶,無一戶村民種植,僅南川一家企業艱難維繫,影響日漸式微。

   如今,該村引進茂健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起了茶葉産業示範基地,帶動村民發展雲霧茶;市農科院作為當地對口扶貧單位,免費為村民分發10萬株茶樹苗,並提供全程技術支援。崔維忠説:“種植有人指導,茶葉有業主兜底收購,我的底氣更足了。”

   200畝規模的豬腰棗基地也已經成型。貧困戶劉高賢到豬腰棗基地打工,一個月收入1000多元。走在平坦的農村公路上,她腳下生風,“這路通了,土地租金高了,等豬腰棗賣出去了,我還有分紅,我真是覺得有使不完的勁。”

   今年9月10日,南城街道半溪河村召開貧困戶“我要脫貧摘帽”誓師大會,45名貧困戶主動帶頭向村委會遞交脫貧申請,並按上紅色指拇印,“我們相信日子會越過越好!”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