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港媒評內地空氣採樣器戴“口罩”:環保官員參與造假

2017年01月13日 10:25:39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參考消息網10月28日報道 港媒稱,內地空氣污染惡化嚴重,國家三令五申強調治理霧霾,但一些地方卻頻頻製造假環保數據。

  香港《東方日報》10月27日援引內地媒體報道稱,作為國家直管的西安市長安區空氣監測站,不經允許任何人不得入內。然而,今年2月以來,西安市環保局長安分局主要官員偷配鑰匙並記住密碼,用棉紗堵塞採樣器,致使數據異常。事件曝光之後,多名官員被調查。報道認為,環保數據造假比經濟數據造假更可惡,因為這種做法不僅剝奪了公眾的知情權,也讓環境監測的預警效應蕩然無存。

  近年來,內地有些城市的空氣品質數據與公眾所感受的不匹配,有時候差異還很大。報道稱,問題就出在官方的監測數據造假。比如,有的環保部門修改參數;還有的干擾自動監控設備的正常運轉,把空氣品質採樣站點設在公園等遠離污染源的位置;改變空氣品質監測站點附近的環境,在周邊灑掃、噴水,人為降低污染濃度等等。

  國家環保部曾公佈,自去年以來發現2600多宗環保監測數據造假案例,涉及到空氣、水、土壤等多種監測。

  報道稱,環保數據造假,主要是因為近年來高層重視環保工作,力推環保“一票否決”制,授予環保在創優評先、幹部任用中的一票否決權。國家環保部約談省市長,省市長回去就將怒火全撒給環保局長,環保局長為了保烏紗,千方百計地進行數據造假。最後,污染問題沒解決,但數據看上去很美,“村騙鄉,鄉騙縣,層層騙到國務院”。

  新的環保法雖然對“篡改、偽造監測數據”作出了處理規定,重則可入刑,但威懾力似乎不大。更多時候,負責官員不會直接參與造假,而是授意、默許、縱容他人造假,一旦東窗事發,也只是找“臨時工”頂罪,所以問責制屢屢落空。

  報道稱,污染已成全民公害,在治理問題時也應採取專業部門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方式,才能徹底治標治本。比如,與其讓國家環保部監測,不如把這項業務交給市場,由獨立的第三方機構或公益組織負責。山東省就曾揭露,監測數據由各市自行上報,全省良好率達到了95%,但第三方監測數據顯示,良好率僅為60%。

  中國環保治理,應該打一場全民參加的人民戰爭,人人都是監督員,所有媒體公眾都應參與監督,而不是讓一些環保官員以內行欺騙外行,口頭説治理,行動上卻造假,矇混過關。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