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葡萄架鄉的哈密瓜村——蘭考扶貧調研手記

2016年10月19日 15:17:00  來源:人民網-財經頻道
字號:    

  葡萄架鄉不産葡萄。

  據該鄉的老人介紹,100多年前,這裡還叫後劉樓村。當時有一戶姓洪的人家,在官道一側挖了口土井,利用旁邊的幾棵葡萄樹,搭起一個簡易的葡萄架,擺攤賣茶水。日久天長,每當過往客商、行人碰到一起,就會説:“到葡萄架底下再歇。”慢慢地,葡萄架就成了官道上來往行人的新路標,繼而演變成該村的村名。

  1984年,葡萄架由村建制改成了鄉。作為一個典型的農業鄉,過去這裡主要的農産品是小麥、花生、玉米、棉花和其他雜糧。但是今天,走進葡萄架鄉杜寨村,撲鼻而來的,卻是陣陣瓜果的清甜與芳香。

  你看那,又甜又香的哈密瓜,又圓又大的哈密瓜

  46歲的李國眾是土生土長的蘭考人,他來杜寨當駐村“第一書記”,已經兩年多了。

  他指著腳下説,腳底下踩著的土地就是老黃河大堤,土地是鹽鹼地,向下挖40-60米,水就變得又澀又鹹,用這水澆灌農作物,澆一片死一片。所以一直以來,這塊土地上能種植的主要就是玉米和小麥。

  之前,村裏為了脫貧,想過很多辦法,養過牛、種過菊花,但都以失敗告終。

  今年元月,河南省農科院的專家向他們推薦新培育的哈密瓜品種,村裏專門安排人去實地考察,經過調研和進行土壤檢測,得出的結論是——杜寨村很適合種植哈密瓜。

  “當時參與考察的人都很興奮,回村就用大喇叭宣傳。村民們聽説有好項目,拔腿就跑到了村委會……”李國眾回憶著當時的場景。可説到要推平田地種哈密瓜時,卻沒有一個人響應。最後,村支書發揮示範帶頭作用,和一位共同去考察的貧困戶各建了一座瓜棚。村裏為了照顧貧困戶,單獨給他補償7千元到戶增收資金、免費送果苗,基本保證他不賠錢。

  李國眾説,剛下種的時候,很多人説肯定會失敗,鹽鹼地裏怎麼可能長出哈密瓜來?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瓜苗長勢喜人,很快就結了果。兩個多月過去,成熟的哈密瓜水份大、口感甜,産量也高。蘭考沒有別的地方種植哈密瓜,不愁銷路,大家賣完瓜一算帳,平均每棚收入達6200元。

  九分地就可以建一個瓜棚,如果用這些地種小麥、玉米,最多只能賣6、7百元,種哈密瓜收入相當於翻了十倍。而且,一年可以種兩季瓜,意味著每年光賣瓜每畝地就能賺1萬多元,這對於窮慣了的蘭考人民來説,是件了不得的大事!

  大家的幹勁一下就上來了,等到第二次下瓜苗時,村民們已經自發建起了47座大棚。

  哈密瓜種植基地,村民們摩拳擦掌,幹勁十足

  賈建雨是村裏一名已經脫貧的建檔立卡戶。他説,全家6口人6畝地,以前靠種玉米和小麥的收入,加上政府救濟活著。今年6月,村裏再次號召大家種哈密瓜,他狠狠心,把家裏的地全都推平,搭建起了6座瓜棚。

  皇天不負有心人。從下苗到賣瓜,不到三個月時間,賈建雨就賺了近3萬元。他掰著手指算著,高興地説:“一年能種兩季瓜,年底再利用大棚種一茬青菜,趕在過年價格高的時候賣出去。算下來,一年的收入能達到8萬元以上。”

  賈建雨回憶,小時候家裏還用著煤油燈,飯吃不飽、衣穿不暖。後來駐村幹部幫我們引進來好項目,路也修了,電也通了,村民的日子越來越有奔頭。他介紹,現在杜寨村成立了合作社,從縣政府協調到100萬元貸款。對於想種瓜的村民,建一個瓜棚可以貸7千元,還從省農科院聘請技術指導講解種植技術;對於想外出打工的村民,出面幫他們聯繫項目,或組織到勞動力市場應聘;對於留守婦女,村裏安排她們在地頭打工,一小時能掙七、八塊錢。現在,全村285戶村民,除了還剩23戶(其中有14家政策托底戶)未脫貧,其他農戶均已達到了脫貧標準。

  瓜棚裏,孩子們興奮地幫忙收穫哈密瓜

  人的基本生存問題解決了,才會考慮未來發展。這些年,村民的眼界開闊了,思想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體現在教育方面。從“讀書不如回家種地”到“知識改變命運”,主動送孩子上學的人越來越多。為此,村裏首次開設了幼兒園,還把中、小學校也擴建了。

  李國眾説,其實貧困村老百姓的想法很簡單——希望能過上吃飽穿暖的日子。以前窮是不知道應該怎麼辦,一旦有人給指明瞭方向,讓他們親眼看到好處,大家的積極性、主動性自然調動起來了。

  “十一”期間,李國眾一天也沒有回過家,帶領村民們重新規劃土地、修整道路。他説,明年村裏還要增加200多座瓜棚,都是村民們主動要求建的。未來,杜寨村還要設計出千畝瓜園的規劃,以點帶面,形成産業體系,帶領全村人民徹底擺脫貧困,走上致富之路。

  十月的天氣,風已不再輕柔。剛到下午6點便涼風習習,帶來陣陣寒意。但李國眾滿布風霜的面龐上,好像有一絲光芒,正在緩緩地綻放,這絲光芒並不耀眼,卻深深地照到了人們的心窩裏。

  葡萄架鄉從此有了哈密瓜。

  你看那遍地的哈密瓜,瓜香萬里,將傳遍天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