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脫貧攻堅看中國:各地如何貫徹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

2016年10月19日 15:22:43  來源: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
字號:    

  中國網/中國扶貧線上訊(記者 魏博)2016年是“十三五”時期脫貧攻堅的開局之年,今年的中國“扶貧日”系列活動,習近平總書記給予了極大關注,對全國脫貧攻堅獎表彰活動作出了重要指示。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深入貧困地區調研,就扶貧開發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深刻闡明瞭扶貧開發工作的發展方向和實現途徑,形成了新時期扶貧開發重要戰略思想,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行動指南。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扶貧開發戰略思想指導下,全國各地凝心聚力,深入推進扶貧開發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寫下了光輝篇章。

  弱鳥可望先飛

  激發貧困地區的內生動力,發展致富産業,變輸血為造血,形成脫貧的長效機制,是習近平總書記扶貧開發戰略思想的重要方面。“弱鳥可望先飛,至貧可能先富”“地方貧困,觀念不能‘貧困’”……習近平在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期間,抓住“擺脫貧困”這個最主要的任務,提出一系列扶貧開發理論並付諸實踐。

  在他的不懈努力和親自推動下,曾經被認定為全國18個集中連片貧困地區之一的寧德,在扶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94%的貧困戶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閩東面貌發生了可喜變化,為後來的建設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如今,閩東一任又一任的繼任者們按照這一科學思路,不斷把扶貧開發事業推向前進。被譽為“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村,位於閩東的福鼎市磻溪鎮,曾是集“老、少、邊、窮”于一體的偏遠自然村。30多年來,赤溪村的幹部群眾秉承“弱鳥先飛”的進取意識,不斷探索、實踐、創新,從就地扶貧到造福工程、搬遷扶貧,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循序漸進地改天換地,實現了從窮山村到小康村的華麗轉身。

  赤溪村脫貧致富的成功經驗,迅速遍及閩東。在“赤溪模式”的帶動下,閩東村莊的發展潛力被喚醒,地區發展活力被激發。赤溪之變,成為福建乃至全國扶貧開發事業的縮影。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地處武陵山區,是國家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十八洞村視察,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指示。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的核心內涵,對中國扶貧成敗起到決定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攻堅的好路子、好機制的核心就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要求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

  為推進精準扶貧,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還為貧困人口繪出了精準脫貧路線圖,因地制宜實施“五個一批”工程。發展生産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十八洞村,在這個“精準扶貧”的首倡地,花垣縣扶貧工作隊按照總書記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通過“戶主申請,群眾投票識別,三級會審,公告公示,鄉鎮審核,縣級審批,入戶登記”,很快從全村甄別出136戶、542位貧困人口。三年來,十八洞村先後辦起特色旅遊、獼猴桃基地、特色種養、勞務經濟和電子商務産業。

  “精準扶貧”之花結出了“精準脫貧”之果,十八洞村136戶貧困戶已經全部脫貧摘帽,成為全國精準扶貧典型,其脫貧經驗正在向其他貧困地區複製、推廣。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什麼時候閩東的山都綠了,什麼時候閩東就富裕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最樸實卻充滿了辯證思維的發展觀,蘊含著總書記多年來對“綠色脫貧”的關切與深思。生態環境最惡劣的地區,往往伴隨著最極端的貧困;還有部分地區守著綠水青山,卻因為沒有好的産業支撐,而難以致富。

  庫布其沙漠,是中國第七大沙漠,因當地政府與企業有效合作,探索出了“政府政策性支援,企業産業化投資,農牧民市場化參與”的機制,創造了聞名世界的庫布其治沙扶貧模式,帶動沙區10萬人脫貧,實現了“治沙、生態、産業、扶貧”平衡驅動、可持續發展。

  如今,曾經的“死亡之海”,三分之一的庫布其沙漠已經披上綠裝,“沙窩窩”變成了“香餑餑”。部分農牧民開起了紅紅火火的“牧家樂”,還有的將沙地流轉給企業,收著租金,同時又成為企業員工,甚至還開著轎車去種樹,變成了“沙漠金領”。

  在第五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上,國務院副總理汪洋表示,我們走出了一條治沙與治窮共贏的中國特色的荒漠化防治道路,庫布其就是探索荒漠化防治的典型代表。而庫布其治沙扶貧模式,也成為聯合國向世界荒漠化地區推廣的中國經驗。

  東西協作,共同富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如果貧困地區長期貧困,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社會主義”。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共同富裕”這一根本原則也成為習近平扶貧開發思想産生的理論源流。

  可以説,實現共同富裕的政策“工具箱”之中,最能體現全國一盤棋、國家強大調控能力的,就是東部發達地區支援西部欠發達地區的扶貧協作。

  自1996年起,國家決定實施東西對口扶貧協作,福建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建立起對口協作關係。從此,遠隔千山萬水的兩省區結下不解之緣,攜手向貧困發起挑戰。20年間,“閩寧模式”形成了五大機制:建立聯席會議制度,持續推動幫扶協作;實行市縣結對幫扶,發揮優勢注重實效;選派幹部挂職鍛鍊,跟蹤落實扶貧項目;部門合作帶動八方,深入推進社會扶貧;市場導向企業合作,因地制宜發展生産。

  2016年7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銀川召開的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上,向決戰貧困發出了總攻令,對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作出了重要戰略部署,成為中國推進脫貧攻堅的又一重大行動。

  如今,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GDP增長21.3倍,地方財政收入增長67倍,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增長11倍,成為寧夏增長最快的地區。“閩寧模式”,開創出一條具有示範意義的扶貧協作道路,成為中國東西部扶貧協作的成功典範。通過地區之間的扶貧協作,消除貧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獨特優勢,充分彰顯了中國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