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精準扶貧專家談】賀冰清:用好政策杠桿,助力扶貧攻堅

2016年10月15日 16:10:28  來源:光明網-時評頻道
字號:    

  【精準扶貧專家談】

  作者: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 賀冰清

【精準扶貧專家談】賀冰清:用好政策杠桿,助力扶貧攻堅

  【專家簡介】賀冰清,中國國土資源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現挂職任河北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

  當前,我國的扶貧工作進入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扶貧攻堅新階段。針對扶貧攻堅地區普遍地理位置偏遠、自然條件差、區域發展條件差、公共服務落後、貧困程度深、脫貧難度大等特點,中央提出了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要求。所謂精準,就是要突出扶貧政策措施的精準度和有效性,讓扶貧扶到點上、扶到根上,明確靶向,有的放矢。從而做到扶真貧、真扶貧、真脫貧。要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要對症下藥、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精準定位、精準發力。這就要求我們的扶貧政策更加注重將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相結合,從而綜合施策,標本兼治。

【精準扶貧專家談】賀冰清:用好政策杠桿,助力扶貧攻堅

  目前,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都在積極行動,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扶貧攻堅的工作。從産業扶持、移民搬遷、低保兜底、金融扶貧、科技扶貧等不同角度,實踐探索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有效路徑,並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支援脫貧攻堅、助推精準脫貧的特色政策舉措。在全社會形成了全面推進、系統推進、加快推進脫貧攻堅的良好勢頭。

  在落實中央部署的精準扶貧工作實踐中,國土資源部門發揮部門政策優勢,會同地方政府積極探索,利用土地政策杠桿,助推脫貧攻堅工作,發揮了四兩撥千斤的作用。結合貧困地區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需求,國土部門用足、用活、用好土地增減掛鉤政策,出臺了用好用活增減掛鉤政策積極支援扶貧開發及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政策措施,允許貧困地區市縣增減掛鉤節余指標在省域範圍使用,産生的土地收益全部用於扶貧開發特別是易地扶貧搬遷,這些政策措施已經在河北阜平、四川巴中等地取得良好效果。政策實施以來,受到貧困地區及群眾的歡迎和好評。例如,河北省利用耕地佔補平衡政策,引導貧困縣大力實施土地整治工程,通過補充耕地指標轉讓,既為脫貧攻堅提供了資金支援,又有效破解了全省耕地佔補平衡難題。同時,此項政策充分釋放城鄉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活力,對全省45個國定貧困縣和其他有易地扶貧搬遷任務的縣市所需增減掛鉤指標予以全面保障。貧困縣在優先保障本縣域範圍內農民安置和生産發展用地的前提下,可將部分節余指標在省域範圍內有償流轉使用。近期,國家財政部還專門下發文件,進一步明確土地指標收益作為土地出讓收入的一部分,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納入預算統籌安排,用於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等扶貧開發工作。

  土地增減掛鉤政策,本質上是以城帶鄉、以工哺農的區域補償政策,對於助推扶貧攻堅具有制度創新層面的重要戰略意義。國土部門利用土地政策助推扶貧攻堅的實踐探索,最大程度釋放了政策紅利,不僅拓寬了扶貧開發資金的渠道,也對整個扶貧攻堅工作起到了四兩撥千斤的政策杠桿作用。

  一是充分發揮了制度優勢。充分發揮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優勢,和社會主義制度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調動和動員各種資源,支援扶貧攻堅工作,這是我們最大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

  二是充分釋放了政策紅利。憲法和法律規定,我國土地、礦産等自然資源實行國家所有和集體所有,這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重要基礎。這為我們加強資源配置調控及收入分配調節,支援國家扶貧攻堅行動,提供了理論上的合理性和政策操作上的可行性。在新中國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農業、農村為我國的工業化、城鎮化作出過巨大的貢獻。在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的新階段,要利用好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優勢,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作用的基礎上,通過自然資源配置格局的適當調整,促進以工哺農、以城帶鄉,從而引導區域發展格局的重大調整,真正實現先富帶動後富。

  三是通過完善制度設計和政策設計,盤活用好國有自然資源資産,使之成為我們促進扶貧攻堅的寶貴資源。

  總之,土地政策扶貧的啟示,就是要進一步發揮好我國的制度優勢,利用好政策杠桿。在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及經濟調節機制設計上,進一步加大收入分配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土地、礦産等自然資源收益對貧困地區和農村貧困人群傾斜的力度,助推扶貧攻堅戰略目標的實現。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