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絕不讓一個人掉隊

2016年10月13日 14:40:39  來源:安徽經濟網
字號:    

  原標題:【治國理政新實踐安徽篇】絕不讓一個人掉隊

  九月安慶,秋高氣爽,艷陽高照。乍眼一望,山青水綠,樹茂葉繁,依然充滿勃勃生機。記者深入偏遠的懷寧縣雷埠鄉看到,一場沒有硝煙的脫貧攻堅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

  “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絕不讓一個人掉隊!”雷埠鄉黨委、政府主要負責人的意志是堅定的。他們攻堅克難、信心滿懷,把脫貧攻堅當作重大的政治任務和最大的民生工程,把精準扶貧做到群眾的心坎裏。

  9月21日,記者在雷埠鄉看到很多貧困戶家裏都有一個小“本子”。這個紅色封面的“本子”,其實就是雷埠鄉的《扶貧手冊》。這本冊子中,貧困戶的基本家庭情況、致貧原因、幫扶責任人、具體脫貧措施等一應俱全。

  小“本子”背後,是雷埠鄉扶貧史上規模最大的進村入戶調查。

  他們開展大走訪,對全鄉貧困人口收入情況、致貧原因等全面深入摸排,以精準識別;整理“四項清單”等基礎資料,幫助貧困戶擬定1300多條具體幫扶措施和脫貧計劃,以精準施策;建立“三位一體”幫扶機制,對15個幫扶單位、97名鄉村幹部和3名貧困村扶貧工作隊隊長,劃定具體幫扶名單,以精準幫扶。

  小“本子”握在手上,大“圖表”挂在墻上。

  走進雷埠鄉白橋村村支部會議室,窗明几淨,擺放整齊,潔白的墻壁上挂著一幅幅脫貧攻堅作戰圖,貧困戶數、去年脫貧數、今年脫貧目標、幫扶單位、産業分佈、就業培訓等資訊,清晰可見。

  “比如,我們16-59周歲貧困人口共147人,當地就業39人,轉移就業37人,未就業的貧困人口中,64人有就業意願,53人有培訓意願。全村約三分之二貧困戶主要通過務工增收脫貧,而技能培訓之後他們的工資翻了接近一翻。”白橋村老村支書陳結根手指著圖紙樂呵呵道。

  記者了解到,在雷埠鄉這樣的脫貧攻堅作戰圖,各個貧困村均有。其實,無論是小“本子”還是大“圖表”,目的都是找出“病根”,對症下藥。

  “就像看病一樣,對症才能下藥,如果連‘病根兒’都不知道在哪,還怎麼去拔‘窮根兒’?”雷埠鄉扶貧工作站站長葛晴感觸至深:在對這些數據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之後,在具體的脫貧工作中,確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漫步山間小道,進入雷埠鄉雷埠村,兩旁的瓜蔞籽種植基地長勢喜人。“脫貧攻堅,既要‘輸血’,更要‘造血。我們將種植與養殖結合,多渠道增加貧困戶收入,見到了好效果。”雷埠村村支書彭賢甲愉快地説。

  立足實際,挖掘資源優勢,雷埠鄉謀劃實施了落地生根的扶貧項目。全鄉瓜蔞規劃種植近2000畝,其中白橋、雷埠、牛店3個貧困村910畝,油牡丹種植約2000畝,麻鴨養殖2萬多只,土雞養殖3000隻,皖西鵝養殖1500隻,還在兩個村成立了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和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事實上,探索精準扶貧,雷埠鄉已摸索出“12345”的工作方式。

  “具體而言就是,‘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設美麗新雷埠’一個中心,樹立‘戶脫貧、村出列’兩大目標,堅持‘定向發力、上下聯動、群眾主體’三項原則,推行‘一線工作、問題導向、時間節點、挂圖作戰’四種方法,遵守‘一天一日誌、一週一調度、一月一總結、一季一活動、一年一鞏固’五個一工作制度,將脫貧攻堅包保責任,貫穿工作全過程。”葛晴向記者介紹。

  實實在在的脫貧舉措,換來真真切切的脫貧效應。

  來到雷埠鄉牛店村,村支書郝文枝欣喜地帶著記者去感受脫貧戶的生活狀況。去年脫貧的陳結村一家,自己就近就業,工資較為穩定,兒女經過培訓後奔赴江浙務工,月收入客觀。“如今吃住穿沒有問題,日子過得很安逸,準備下半年蓋新房子呢!“主人輕鬆地拉著家常,笑容寫在臉上。

  “只要真抓實幹,方法對頭,脫貧攻堅就由難變易。“郝文枝對此滿懷信心。

  走訪雷埠鄉脫貧攻堅,電商扶貧是一個不得不説的話題。誠如葛晴所言,在“雙創”時代,創業創新為精準扶貧積聚了無限力量。

  8月19日,雷埠鄉舉辦懷寧縣首期電子商務培訓班,全鄉100多名幹部群眾接受專業培訓,白橋、雷埠、牛店3個貧困村與北京和沐天成懷寧分公司簽訂框架合作協議。眼下,雷埠鄉農民通過電商平臺,悄然將白茶、宜寧貢糕、菜籽油、迎慶桃、瓜蔞子等藏在“深閨“的農副産品賣向了全國各地。

  “農村電商不僅是下一個創富風口,也將成為有效扶貧手段,帶領廣大農民進入‘網際網路+‘致富的新時代。“雷埠鄉電子商務培訓負責人江帥説。

  絕不讓一個人掉隊!透視懷寧縣雷埠鄉脫貧攻堅見聞,看到了一種信心,一種堅毅,一種精神,這是不可多得的力量源泉。

  採訪手記:

  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脫貧之戰,承載人民之福、凝結民族之夢。

  透視山區鄉鎮懷寧雷埠的生動實踐,既有共性做法,也有個性探索,其根本離不開精準脫貧。他們提煉的“12345”模式,樹中心、立目標、求原則、探方法、定制度,責任到人,考核到位,既結合實際,更切實可行。他們沒有拿“手榴彈炸跳蚤”、“遍撒胡椒面”,而是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他們“扶貧先扶志”“治貧先治愚”,立足産業,內外結合,變“輸血”為既“輸血”又“造血”。

  在與雷埠鄉黨委、政府的主要同志交談中,他們多次提及,這些工作的推進既離不開懷寧縣委、縣政府和縣直相關幫扶單位(企業)的指導、幫助,更離不開安慶市政法委的關懷,他們心繫雷埠發展,多次調研指導,並成立專門駐村工作隊駐村幫扶,激發走出貧困的志向和內生動力。

  雷埠的實踐無疑富有成效。尤其是,他們在脫貧攻堅的道路上,知難而上穩中進,凸顯出強烈的責任感和滿滿的自信心,實屬難得。

  雷埠,一個響亮的名字,期許脫貧攻堅越來越響亮。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