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在行動系列報道之一:黃土地上唱新歌——革命老區陜北延川脫貧攻堅見聞

2016年10月13日 10:46:50  來源:地區經濟司
字號:    

  編者按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為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把老區脫貧攻堅工作擺在了突出重要位置。2015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大脫貧攻堅力度支援革命老區開發建設的指導意見》,對老區開發建設和脫貧攻堅進行部署。在國家發改委地區司的指導和推動下,各地主動作為,探索形成了一批脫貧攻堅的好做法好經驗。本報從今天起推出“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在行動”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現在來村裏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很多外出務工的人都回來了。我在村裏開著這個小店,對象在村裏也幹上了環衛管理人員,離家近了照顧孩子也方便了!”陜西延川縣梁家河村史館旁創新小吃坊老闆王彩虹高興地説。

  日前,記者隨全國三教辦組織的中央和部分行業新聞采編人員延安行活動,來到中國革命史上陜北第一支紅軍遊擊隊的誕生地——延川。與印象中“山大溝深”的陜北農村相比,這裡山上的植被鬱鬱蔥蔥,山下窯洞錯落有致,馬路寬敞乾淨。作為傳統的農業縣和國家級貧困縣,延川近年來通過發展旅遊業、現代農業等舉措,讓革命老區重新煥發了新生機。

  從“山大溝深”到“旅遊勝地”

  知青淤地壩、知青井、知青舊居……上世紀六七十年代,3000多名來自北京的知青到達延川的梁家河村開始了最初的“紅色之旅”。梁家河聯合村支部書記石春陽介紹説,“當年來插隊的知青們帶領農民積極改善農業生産生活條件,不但修通了道路,還開辦了鐵業社、磨面房等,與我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去年以來,梁家河村借助國家大力扶持貧困地區發展鄉村旅遊的機遇,結合延川縣的紅色記憶與知青文化,相繼打造了知青文化體驗園、村史館、耕作園、農家樂、採摘園等一系列旅遊項目,實現了“華麗轉身”。如今,梁家河村已成為延安幹部培訓學院培訓基地、港澳青少年學習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青少年愛國培訓實踐基地,前來學習培訓的團體絡繹不絕。

  “原來我們家是兩個窯洞用於自己居住,去年又增加了兩個,主要是給遊客提供住宿的,這樣加到府口經營的小超市,一年收入大概也有五六萬元,比以前翻了一番。”梁家河村民劉愛萍告訴記者,“小女兒今年剛畢業,現在也在村裏當上了導遊,每個月工資也差不多3000元。”

  據梁家河村史館管理員石玉興介紹,目前梁家河已發展農家樂6家、鄉村旅舍 1 家以及工貿公司、梁家河土特産品牌行銷店各 1 家。“這幾年,每年都有近 10 萬遊客慕名前來體驗知青文化。”

  在延川,像梁家河這樣借助旅遊業發展契機逐漸走上“致富路”的並非個案。談起一年來開農家樂的情況,位於乾坤灣景區的小程村村民郝秀梅滿足地説,“原來在城裏的餐館打工,後來村裏家家戶戶開啟了農家樂,我也回到村裏跟大兒子一家經營起了紅紅農家樂。現在是旅遊旺季,家裏的 6 個房間基本都住滿了客人,有時候忙不過來還要雇人。”

  據介紹,圍繞“文化旅遊興業”項目,延川縣政府加大財政投入力度,還開發了文安驛文化産業園項目,旨在打造有全國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鎮、特色旅遊體驗地和全省統籌城鄉示範鎮。延川縣縣長張永祥説“:文安驛園區一期去年9月開園後,已帶動100多個貧困戶就業,據測算,二期、三期建成後能帶動500多貧困戶增收致富。”

  統計數據顯示,2010 年~2015年,延川縣旅遊綜合收入從400萬元增長到 2.3 億元,全縣旅遊從業者達1500 人 ,間 接 帶 動 6000 人 就 業 。“2016年,延川吹響了‘全域旅遊’的號角,以一路風光一路店的思路,把延川作為一個‘大景區’來謀劃,突出文安驛——縣城——乾坤灣‘三點一線’,將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建設。”延川縣旅遊局的有關負責人説。

  從“靠天吃飯”到“靠技術吃飯”

  陜北的黃土高原大多是山地,“雨養農業,靠天吃飯”一直是制約農業發展的瓶頸。近年來,延川縣按照“統一規劃,集中連片,依靠科技,綜合示範,以點帶面,輻射帶動”的發展思路,以市場為導向,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探索出一條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現代農業轉型升級之路。

  在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記者看到了一座建設面積達120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其“設施蔬菜生産區”共包括連棟溫室1座、專利大棚2座、日光溫室大棚18座、春秋棚17座。

  在連棟溫室內,6名村民正在對番茄幼苗進行移苗。“這是經過改良後的品種,叫奧粉特,一粒種子3毛錢,長成後一株産量可達10斤,採摘一斤20元。”該園區蔬菜中心主任張志富説,“比起傳統大棚,這種新型大棚棚形結構優良,保溫性能好、使用壽命長、技術先進、設施配套。園區實行公司加農戶運作模式。由公司統一物資供應、統一技術指導、統一産品銷售,農戶採取租賃形式,分戶經營,獨立核算。100米長棚,預計每年收入在8萬元~10萬元。”

  不僅如此,延川縣已逐步建立了以家庭經營為基礎,以專業大戶、家庭農場為骨幹,以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為紐帶,以各類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保障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到2020年,將建成高標準現代農業示範園區16個。

  據了解,2015年,延川縣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實現經濟效益480萬元,拉動18戶土地租賃戶戶年均增收5500元,帶動農戶家門口就業40人,實現打工每人平均收入3.5萬元;促動130戶農民轉産設施蔬菜産業,發展面積260畝,戶年均收入4萬元以上。

  紅棗是延川的傳統産業,也是農民增收的拳頭産品。近年來,隨著降雨帶北移,降水持續增多,全縣20萬畝的紅棗種植正面臨裂果、爛果危機。如何化解危機?延川縣乾坤灣鎮鎮長曹智昕説,“新的技術給我們帶來了希望。首先是把棗樹的高度降下來,以增強防雨棚的效果;其次是研究並推廣防裂果技術;再次是適當調減紅棗種植面積,精細化管護紅棗基地。目前已完成了設施大棚冬棗栽植200棚,栽植成活率達95%。”

  “為了增加農民收入,我們還打通了狗頭棗線上銷售渠道!”乾坤灣鎮人大主席白新林介紹説,“今年4月,延川縣與京東集團精準扶貧戰略合作正式啟動。前不久,我們聯合附近的四個村子與京東簽訂了協議,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吸引了很多貧困農民返鄉創業。”

  記者注意到,《延川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2017年實現全縣整體脫貧,2020年與全國一道同步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當下,依託文化旅遊業和現代化農業,延川縣正在逐步實現經濟轉型發展,貧困縣脫貧致富指日可待。

  (地區經濟司)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