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綦江:長征精神推動平安建設與脫貧攻堅

2017年01月13日 10:26:17  來源:法制日報——法制網
字號:    

  緬懷先烈 不忘初心——紀念長征勝利80週年專題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特別報道】

  紅軍戰士宿營地:綦江石壕鎮老街

  紅軍長征時經過的廊橋——老百姓親切稱之為“紅軍橋”

  “石壕哪年不過兵,過兵百姓不安寧,唯獨當年紅軍過,一來一去很清靜,不拿東西不拿錢,走時地下掃乾淨”。這是紅軍長征時期流傳于綦江縣(今重慶市綦江區)石壕鎮百姓中的一首歌謠,歌謠生動地詮釋了當年紅軍長征過境綦江時嚴明的紀律作風。

  10月10日,《法制日報》記者在跟隨“‘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採訪活動”——走進綦江區採訪時看到,在紅軍長征精神的指引下,如今的綦江區,堅持穩定第一責任,持續深化平安建設,在保持社會大局安定有序的同時,脫貧攻堅工作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

  進駐羊角保衛遵義會議召開

  1935年1月初,中央紅軍避開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勝利突破烏江,攻克了黔北重鎮遵義城。1月10日,紅一軍團第一師在政委劉亞樓指揮下,攻克婁山關、桐梓縣城。隨即,紅一軍團先頭部隊繼續向貴州新站、松坎方向挺進,近逼川黔邊境處的綦江,以防止國民黨大部隊從川南進入,對遵義構成威脅。

  1月15日,紅一軍團一師二團在團長龍振文、劉瑞龍和政委鄧華的率領下,進駐綦江羊角,扼守堯龍山下川黔交界的酒店埡關隘,監視駐紮在貴州酒店埡、綦江九盤子一帶的川軍二十一軍模範師第三旅廖海濤部隊和駐紮川黔邊界的川軍二十一軍模範師第四旅潘佐部隊。

  在國民黨反動派驚惶失措、緊張部署之中,中國共産黨于1935年1月15日至17日在貴州遵義城召開了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

  紅軍到達羊角之前,地主豪紳懾于紅軍聲威,早已逃遁,團防兵也躲藏到遠離羊角的馬老洞。一般貧苦農民聞聽紅軍“打富濟貧”,都堅守家門。紅二團一進駐羊角,即以嚴明的軍紀出現在群眾面前。為不擾鄉民,除政委鄧華,團長龍振文、劉瑞龍等團部幹部分住楓香樹老鄉家外,大部隊都自己動手用小樹、穀草搭蓋小棚,三五個人擠在一處。大家見紅軍對待老百姓的態度和藹可親,買賣又公平,消除了疑慮,軍民很快就打成了一片。紅軍還把幾家地主的100多石黃谷及臘肉、衣物等,分給缺吃少穿的貧苦農民,深得農民愛戴。

  紅二團宣傳隊還在羊角和安穩鎮的觀音橋、九盤子、魚孔塘等地書寫標語、散發傳單,宣傳共産黨和紅軍的政策。紅軍宣傳隊離開羊角時,當地農民杜福生主動帶路,將其送往貴州習水的溫水。杜福生返回羊角後,被保正王福銀加以“賣客”的罪名,送當地團防軍殺害。

  1969年,鄧華將軍專程到羊角,深有感觸地説:“我們從這裡走過時很艱苦。我記得有個地方叫楓香樹,我在那兒住過”。

  1963年4月4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朱德在楊成武等陪同下到綦江視察時,曾經表達了再想“看看九盤關”的願望。

  進佔石壕製造四渡赤水戰機

  遵義會議後,為了擺脫敵人的圍追堵截,中央軍委于1935年1月20日制定了《關於渡江的作戰計劃》。為了實施這一計劃,中央軍委決定紅軍兵分兩路進發。一路由毛澤東等率領中央縱隊從桐梓城北翻馬陵崗進發赤水;一路由周恩來等率紅一軍團從松坎進佔綦江石壕,造成佯攻重慶之勢,牽制川軍兵力,然後迅速轉道赤水。

  1935年1月17日至20日,紅一軍團大部隊在松坎休整四天。21日早晨,紅一軍團直屬隊和第一、第二師8000多人,在周恩來、董必武以及軍團長林彪、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等率領下,以紅一師作前衛,紅二師作後衛,從松坎出發,經箭頭埡和黑鏡塘,于當天下午到達石壕。當日上午,紅二團也奉命從羊角場出發經箭頭埡趕往石壕方向。

  紅軍到達石壕時,當地百姓有的站在路邊歡迎,有的端茶遞水,主動與紅軍攀談。當天,一部分紅軍留在石壕場宿營,一部分由楊少榮帶路繼續前進,駐紮在石壕的李漢壩一帶。紅軍駐紮石壕期間,軍團部設在石壕場上的禹王廟,參謀長左權,政治部主任朱瑞,保衛局長羅瑞卿等住在廟內;第一師師長李聚奎、政委黃蘇、參謀長耿飚、政治部主任譚政,第二師師長陳光、政治委員劉亞樓、參謀長李堂萼、政治部主任符竹庭等分別住在石壕場周邊的萬天宮、肖公廟、火神廟、土主廟等地。1月22日淩晨,部隊開拔,經梨園壩向貴州溫水、良村、東隍等地進軍赤水。

  紅軍在石壕期間,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深得群眾擁戴和讚揚。當晚宿營石壕場上和李漢壩一帶時,有的住宿在街巷,有的住宿在道旁,有的住宿在老百姓的屋檐下,從不亂住老百姓的民房,即使有的老百姓歡迎紅軍住在屋裏,也不亂動老百姓的東西,開拔前要把屋子打掃得乾乾淨淨。紅軍自帶炊具、鹽、米,在農民家借灶造飯時,親自挑水、劈柴,不給主人添一點麻煩。紅軍在街上買東西,總是公平交易,下鄉買菜時,要先付錢後取菜。文章開頭的那首歌謠生動地詮釋了當時老百姓的真實感受。

  平安建設扶貧攻堅齊頭並進

  80年過去了,如今,走在綦江區的大街小巷,紅軍長征烙下的深刻印記無時無刻不在鼓舞和激勵著綦江人民。

  “全國法治區縣創建先進單位”,這是對於綦江區近年來法治建設的最好褒獎。現在的綦江區,依法治區8個重點專項、50項重要任務全面推進;敢於直面難題,土地例行督察整改成效顯著。

  在深化平安建設和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綦江區深化群眾工作,完善社會治安防控“五張網”,依法嚴厲打擊違法犯罪,群眾安全感達93.4%,連續四年保持高位;政法機關綜合滿意度、司法公信力逐年持續攀升。全面落實“黨政同責、一崗雙責”,安全生産連續4年獲全市優秀。

  不僅如此,2015年,綦江區脫貧攻堅工作按照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將貧困村銷號、貧困戶“越線”作為頭等大事和第一民心工程來抓,投入上多方整合資金資源,措施上因村、因戶施策,幫扶上機關企業總動員,確保了扶貧工作扶到點上、扶到根上,經過全區上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完成了2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和6950戶22904人“越線”的目標。

  萬隆村就是綦江人民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它位於綦江區石壕鎮南部,地處重慶綦江、貴州桐梓、習水三縣交界地,是大婁山余脈中的一個自然村落,也是重慶市2015年市級重點扶貧村。由於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曾是綦江貧窮、落後的代名詞。“有女不嫁萬隆山,天晴落雨把門關。一天三頓沙沙飯,肚皮烤起火斑斑。”這首流傳甚廣的民謠,是昔日萬隆的真實寫照。

  近兩年來,萬隆人在市、區、鎮各級關心支援下,圍繞扶貧攻堅和“四區一城”發展戰略,走旅遊扶貧發展之路,強力推進整村脫貧,演繹著二十一世紀的山鄉巨變,譜寫著脫貧致富的新篇章。

  中央紅軍長征過綦江,雖然只有短暫的七天多一點時間,像一次過境式的穿插,但是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中央紅軍長征過綦江,造成了紅軍主力直逼重慶的軍事態勢,成功地牽制了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壓力,保衛了遵義會議的順利召開。同時,也確保了中央軍委經赤水北上戰略計劃的完成,為四渡赤水製造了寶貴戰機。

  中央紅軍長征過綦江,與綦江人民建立了同甘共苦、生死相依、榮辱與共的魚水深情,給綦江人民留下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偉大的長征精神將永遠激勵綦江人民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堅定信念、自強不息、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為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中國夢而不懈奮鬥。(法制網記者 吳曉鋒 法制網見習記者戰海峰)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