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媒體走轉改】重走長征路 不忘一寸心

2017年01月13日 10:26:22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台灣網10月10日訊 8月23日至9月底,台灣網六名記者隨“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記者團沿著紅軍長征的足跡,走進江西、湖南、貴州、四川、甘肅、陜西。萬里行程,千般感悟。我們切身感受了長征的千難萬險、艱苦偉大,親眼目睹了當地幹部群眾在扶貧攻堅的新長征路上埋頭苦幹、奮勇前行。一路所行、所見、所感,是一場震撼教育,更是一次靈魂的洗禮。人類精神和意志的偉大遠征,看似抽象的概念,寫滿了我們此次的採訪。

  活動開始前,長征于我是黨史第一卷中的激昂文字,是行軍路線圖上的箭頭和圓圈,是影視劇裏的炮火連天,是合唱團裏傳出的雄壯歌聲“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練不怕難”。骨架清晰,但缺少血肉。隨著活動深入,這些內容慢慢鮮活起來,我們對長征這段苦難輝煌歷程的感受,由最初的震驚,逐漸轉變為欽佩、敬仰。

  在江西,我們聽重走長征路第一人——老記者羅開富為我們講述“長征”的故事。他是繼紅軍之後,第一個也是唯一完全按長征原路、同樣用時368個日夜走完兩萬五千里的記者。他告訴我們,今天你們來採訪我,不是因為我重要,而是紅軍重要,紅軍的精神要一代代傳遞下去,你們也將承擔起這個歷史使命。

  在湖南,記者沿著崎嶇蜿蜒的山路,穿隧道、過架橋,在湖南革命老區的田間地頭、鄉村道路上,聽老區群眾講述脫貧致富的新長征故事,他們的勤勞樸實被我們一一記下,他們的笑臉讓人永難忘記。

  在貴州,記者看到的是湄潭縣山坡上成片的茶園和“小青瓦”、“坡屋頂”、“轉角樓”、“三合院”、“雕花窗”、“白粉墻”、“穿鬥枋”融為一體的黔北民居,以及村民臉上得意的笑容。記者還看到,贏得了留在新加坡繼續工作的機會卻又毅然回鄉創業的侗寨姑娘羅嘉梅。

  在四川,記者在夾金山的雲中行走,被雲霧包裹的旅行車盤山而上,不斷繞過散落在路上的山石。通過海拔4114米的夾金山埡口時,天空飄起小雪,我們一面在寒風中瑟瑟發抖,一邊回看紅軍穿單衣、踏草鞋徒步翻越的大雪山。

  在甘肅,記者走進紅軍長征會師地——會寧,會師塔在會寧的紅色大地上屹立如新。三塔合抱,象徵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第11層封頂,寓意紅軍長征時途經11個省、自治區。鄧小平題寫“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18個大字,無署名落款。他説,這是代表犧牲在長征途中的紅軍將士們題寫的。

  在陜西,記者攀爬險峻的薛家寨山路,走紅軍走過的山路,感受那個彼時崢嶸歲月,我們參觀洛川會議舊址,參觀直羅戰役烈士紀念館,告慰烈士英靈,我們觀看大型紅色舞臺劇《延安保育院》,聽一曲人間大愛的讚歌。

  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河流,爬雪山,過草地,吃樹皮,挖草根,大小戰鬥無數,突破重圍無數,長驅兩萬五千里。中國工農紅軍以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怕犧牲、排除萬難去爭取勝利的長征精神譜寫了英勇革命的壯麗史詩。

  有人説,偉大的精神,歷時光而不朽。一路所見所聞,讓人感動、讓人振奮,更讓我們相信,中國人民的革命歷史所擁有的感召力量,是印刻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紅色基因,那是一種能讓人瞬間流淚的感動與自豪,而這種偉大的感召力量,就是長征精神就是中國人自強不息,努力奮鬥的精神。

  以你我之心,鑒照長征精神之初心,以當下奮鬥之心,鑒照你我之心,雖崢嶸歲月不在,亦歷久彌新。不忘初心,新時代的我們,也有新的長征路需要邁步前進。(完)

[責任編輯:于斯文]